-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湯力昌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泌尿外科
-
神經元性膀胱,又稱神經源性膀胱,源于神經系統疾病或損傷導致膀胱控制失常,表現為排尿障礙。長期排尿不暢與尿潴留使膀胱壓力升高,阻礙尿液正常流動,引發腎積水。持續腎積水導致腎小管、腎小球及腎實質受損,最終發展為腎萎縮與腎功能不全。藥物治療需謹慎,身體出現不適時,應首先尋求醫生的意見,避免盲目用藥。
2018-08-06 16:56
1.神經病變: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影響膀胱神經控制,造成排尿障礙。
2.排尿不暢:膀胱肌肉收縮無力或過度活躍,導致尿液排出困難,增加膀胱內壓。
3.尿潴留:未完全排空的尿液在膀胱積聚,進一步抬升膀胱壓力。
4.腎積水形成:高壓下的膀胱壓迫輸尿管,阻止尿液順利進入膀胱,形成腎積水。
5.腎實質損害:長期腎積水壓迫腎組織,引起腎小管萎縮、腎小球硬化及腎實質纖維化,最終致腎萎縮。
神經元性膀胱通過一系列病理過程導致腎萎縮,早期診斷與及時干預對預防腎功能惡化至關重要。治療應針對神經源性膀胱的根本原因,同時緩解癥狀,防止并發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