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化膿性腦膜炎康復治療方法多樣,涵蓋藥物治療、康復訓練、飲食調整、生活護理、心理支持等方面。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身體稍有不適即應就醫,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進行治療。
2018-07-30 10:52
1.藥物治療: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等,以清除殘留病菌,預防感染復發。同時,可根據病情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甲鈷胺、維生素 B1 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2.康復訓練:包括肢體功能訓練,如按摩、被動運動、主動運動等,以增強肌肉力量,改善肢體活動能力;認知訓練,如記憶訓練、注意力訓練等,幫助恢復認知功能。
3.飲食調整:保證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蛋類、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4.生活護理: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作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換衣物。保持室內通風良好,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5.心理支持:患者可能因疾病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家屬和醫護人員要給予關心和鼓勵,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
化膿性腦膜炎的康復需要綜合多種方法,患者和家屬要積極配合治療,遵循醫生的建議,定期復查,以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全面恢復。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各種細菌經不同傳播途徑所致的腦脊髓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簡稱化腦)。是嚴重的顱內感染,常與化膿性腦炎或腦膿腫同時存在。臨床上表現為起病急驟,發熱、頭痛、嘔吐、驚厥、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陽性,以及腦脊液膿性改變為特征。本病是嬰兒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導致本病的病原菌種類與發病年齡有關,新生兒以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炎多見;嬰幼兒以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性腦炎多見;3歲以上患兒則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炎多見。本病多數起病急、病情重,易于出現驚風、昏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后遺癥發生率。臨床上習慣根據病原體及腦脊液改變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迄今對本病的診治雖已有很大進展,但其病死率及神經系統后遺癥仍然較多,因此在兒科臨床工作中凡見到嬰幼兒發熱伴有意識狀態改變、易激惹及外周循環不良者,均應注意除外本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