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何曉紅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風濕免疫科
-
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可累及多個器官。減藥需綜合病情、治療效果及藥物副作用等多方面因素。常見的治療藥物包括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劑、秋水仙堿、免疫抑制劑等。身體不適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意見,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切莫自行開處方。
2018-07-25 21:22
1.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是主要治療藥物。病情控制后逐漸減量,需遵循個體化原則,在醫生指導下調整。
2.非甾體抗炎劑: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能緩解癥狀,減輕炎癥。但長期使用可能有胃腸道副作用,應遵醫囑。
3.秋水仙堿: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可用于白塞病治療,用藥期間需監測不良反應。
4.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適用于病情較重或激素效果不佳者,減藥時更要謹慎。
5.生物制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減藥需嚴格遵循醫囑。
白塞病減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患者務必定期復診,嚴格遵循醫生建議,不可自行增減藥量。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白塞病? 白塞病(Behcet'sdisease),又稱白塞綜合征(S-S)、貝赫切特綜合征、口一眼一生殖器三聯征等。是一種以血管炎為病理基礎的多系統疾病。口腔、眼、生殖器、皮膚為本病的好發部位,可累及多個系統,病情呈反復發作和緩解交替,部分患者遺留視力障礙,少數因內臟受損可危及生命,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因土耳其眼科醫生Hulusi Behcet于1937年首先報道而命名之。以口腔潰瘍為最基本的病損,發生率達100%。皮膚病損、生殖器潰瘍、眼疾發生率分別為90%、80%、40%左右。此外,關節以及心血管、神經、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統的病變,雖發生概率較小,但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其發病原因與免疫、遺傳、微循環障礙等有關,現代西醫學尚無理想控制病情的藥物。BD在地中海沿岸、中東及遠東地區(中國、日本、朝鮮)發病率較高,20~40歲男性多見,在英美等國女性患者比例較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