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成永明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傳統療法中心
-
大便粘膩常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通過艾灸可溫陽散寒、健脾和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艾灸治療時,重點穴位位于腹部及下肢,旨在促進腸道蠕動,減少大便粘膩癥狀。面對身體的不適,最明智的選擇是立即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確保安全有效。
2018-08-03 19:16
1.腹部穴位:以神闕穴為中心,即肚臍位置,艾灸此處可直接作用于脾胃,調節消化道功能。
2.足三里穴:位于膝蓋下方四橫指處,外側脛骨邊緣,艾灸此穴有助于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3.太溪穴:位于足內踝后方,跟腱與內踝之間的凹陷處,艾灸此處可調和氣血,對改善大便粘膩有一定輔助作用。
4.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上,劍突下四橫指處,艾灸此穴可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不良。
5.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上方三橫指處,艾灸此處有助于調節內分泌,改善消化系統癥狀。
艾灸作為傳統中醫治療手段之一,對于改善大便粘膩癥狀具有積極作用,重點在于腹部和下肢的特定穴位。同時,建議結合飲食調整,避免油膩、生冷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艾灸? 艾灸分為艾炷灸、艾條灸和溫針灸。是指點燃艾炷或艾條在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艾灸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尤其適用于慢性虛弱性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艾灸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溫補中氣、回陽固脫、消瘀散結、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清熱解毒、溫腎壯陽等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