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麗娟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心內科
-
躺下睡覺時出現心律不齊,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神經調節變化、心臟結構問題、內分泌紊亂、藥物影響、呼吸因素等。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身體稍有不適即應就醫,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進行治療。
2018-08-08 16:39
1.神經調節變化:人體在躺下后,神經調節可能發生改變,使得心臟的節律受到影響。比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可能導致心跳變慢,從而容易顯現出心律不齊。
2.心臟結構問題:若存在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如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在躺下時心臟負荷改變,可能使心律不齊癥狀凸顯。
3.內分泌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等內分泌疾病,會影響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導致心律不齊,躺下時也可能更明顯。
4.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抗心律失常藥、抗抑郁藥等,可能引發或加重心律不齊,在躺下時表現出來。
5.呼吸因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呼吸問題,會導致體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響心臟節律。
總之,躺下時出現心律不齊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這種情況頻繁發生或伴有明顯不適,應及時就醫,進行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以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美托洛爾、胺碘酮、普羅帕酮等,但需遵醫囑使用。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勞累、情緒激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