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侯祥平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中醫濕熱的幾個概念 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外濕可能導致內濕,內濕則往往影響不到外濕。 熱:即是一種熱象。天氣熱,太陽曬就導致我們人體能感受到的外熱,而過辛辣或者熱氣的食物,則讓我們體內滋生內熱。此外,補益東西吃多了,可能導致熱氣滋生。同樣,外熱可以導致內熱,內熱不會影響外熱。 濕熱:體內濕氣郁結過多,也可能會轉化為內熱。而有濕氣伴隨的熱,單獨清熱效果往往不好,而需要清熱化濕雙管齊下,方能見效。這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往往讓兩者一起“危害”人體,尤其在夏天,濕熱由于外環境催生變得尤其多。 濕熱可自查自排 不要說中醫知識豐富的老廣,就是稍微在廣東呆上幾年的外鄉人,也知道廣東水土天氣濕熱的道理。在民間,往往有不少如何對付濕熱的土方子,比方涼茶、綠豆湯等。但是,你出現的狀況就一定是“濕熱”嗎?因為小小的問題不足以到醫院就診,所以一些老廣們習慣用固有常識,或根據天氣轉變判斷自己或者家人可能有了“濕熱”,就會熬一鍋苦苦的涼茶全家上下一起喝。 事實上,專家解釋,濕熱天并不見得人體自身一定濕熱。全家人一起喝的藥膳,最好性味比較平和,畢竟家人身體狀況可能各不相同。雖然有些專家不建議大眾自行判斷濕熱。但已經從中醫處了解自身體質的情況下,懂得一些濕熱癥狀表現,然后自除“濕熱”,也不排除其可行性。 濕:口干而不愛喝水,疲倦犯困嗜睡,身體懶動且有沉重感。舌苔往往比較厚。 熱:口干愛喝水、喉嚨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黃、舌苔往往為黃色。 濕熱夾雜:大便比較爛,拉的次數比較多。 專家表示,以上癥狀只能作為大致參考,而不能代替醫學診斷,畢竟疾病有很多不典型癥狀以及未知因素。而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熱重以清熱為主,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藥,如霍香正氣膠囊、葛根芩連片等。癥狀緩和的則可以自己調理適當喝些涼茶或者綠豆湯、冬瓜湯等。 濕熱者多脾虛 吃一樣的東西,處于同樣的環境,為什么有的人對濕熱特別敏感,容易因此犯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專家表示,這是因各人身體狀況不同所致,而所謂的“身體狀況”,則主要在脾胃,中醫專家認為,容易發生濕熱疾病的人,脾胃一般比較虛弱,盡管很多人可能看上去胃口很不錯。 并不一定無力或者疼痛癥狀才叫“虛”,所謂脾胃虛,是指其消化能力運化能力比較弱。當人體攝入容易誘發濕熱的食物,虛弱的脾胃沒有足夠能力將其化解,濕熱就會郁結在體內,反之,脾胃功能和能力變強,我們的濕熱可能會把問題化解于無形。 濕熱的飲食調理,多吃芳香食物 濕熱天氣,濕熱體質的人在飲食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調理呢?武月萍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小方法,不妨試試。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茶:偏于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于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 粥: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術、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濕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后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癥狀。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盡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內濕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癥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癥狀嚴重通過調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醫辨證施治后再調理。
2013-12-28 22:36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