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艷凱 副主任醫師
開封市中心醫院
三級甲等
全科
-
您好,救出糞坑里的孩子后,應立即將他們轉移到附近新鮮空氣處,如醫務人員已經到達,必要時可給予氧氣吸入。如果救上來的孩子呼吸停止,應馬上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直至醫務人員到來。對中毒癥狀較重或昏迷的患者,要及時送醫院繼續救治。路上同樣要注意中毒孩子的呼吸、心跳情況,如需要進行心肺復蘇,在送院途中也不要停止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2009-10-31 00:0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韓云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重癥醫學科
-
糞坑內毒氣引起中毒
2009-10-29 11:33
糞坑是細菌大量生長繁殖的場所,不僅缺氧,還由于其中厭氧菌大量繁殖、分解糞便,產生氨、硫化氫、甲烷等大量有害氣體。案例中說到這糞坑里還有“腐爛的植物”,它們也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氣體。這些有害氣體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就會引起中毒。尤其是那種底較深、較寬而口較窄的糞坑,更容易在坑中積聚高濃度的有害氣體。因此,孩子掉入糞坑(從案例看,這里說的糞坑不是有水的那種)中除可能出現缺氧癥狀外,還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表現。
輕度中毒時,眼睛感到灼熱、刺痛,如在糞坑中待的時間較長,還會有畏光流淚、咽癢、胸部緊迫感、輕咳等癥狀出現;中度中毒時,除了上述輕度中毒的癥狀外,還有頭暈、頭痛、全身乏、惡心嘔吐、咳嗽、呼吸困難等表現;如果是重度中毒,則還有眩暈、心悸、意識模糊、譫妄、躁動、抽搐、昏迷等嚴重癥狀。如果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和心臟麻痹而迅速死亡。筆者有一位同窗,當年在海南為救出掉下糞坑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就是由于他奮使孩子脫險以后,自己已經吸入過多的毒氣,心臟麻痹而死亡。筆者在撰寫這篇小結時,心中一直對他懷著深深的悼念!
救援必須有勇有謀因地制宜
羅永祥待在糞坑里的時間比較長,他感到惡心想吐,眼睛刺痛、流淚,頭暈、頭痛,已經有中度中毒的表現。鄭小鳴為救羅永祥自己也掉入糞坑,他感到眼睛流淚、不敢睜開,咽部癢癢地直要咳嗽,說明也已經出現中毒的癥狀,只不過沒有羅永祥那么嚴重而已。廣東省深圳劉荷花、河南省信陽黃曼麗、安徽省巢湖崔代越、駐廣東省饒平部隊李魁等網友說:“必須馬上幫助這兩個孩子離開糞坑!”這的確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么用什么方法把羅、鄭兩個孩子救出來呢?網友們各有妙法。當然,讓孩子們向外求救,尋求成年人的幫助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但在向外求救的同時,必須因地制宜做孩子們所能及的救援。
例如,有網友提出,讓每個小朋友一人搬來一塊石頭或一塊磚或一塊泥,丟到糞坑里,讓羅永祥和鄭小鳴壘起來往上爬,直至上面的小朋友伸手可及,把他們拉出來;又有網友認為,重新找來堅實的樹枝或竹枝讓羅永祥和鄭小鳴抓緊,大家協把他們拉出來;更有網友提出讓小朋友們把上衣脫下來,袖子與袖子打結連成一條大布繩,讓羅、鄭抓住,再把他們一個個拉出來,先拉出癥狀較重的羅永祥,再拉出鄭小鳴……這些都是網友們有勇有謀的可行方法,但都建立在羅永祥和鄭小鳴神志仍然清醒的基礎上。有網友認為,如果羅永祥和鄭小鳴已經昏迷,必須讓身強壯的孩子勇敢地跳下糞坑,把羅永祥和鄭小鳴托起來,糞坑上的同學們接把他們拉出糞坑。這個辦法精神可嘉,卻忘了保護下去救人的孩子。
既救人也保己,現場心肺要注意
江蘇省蘇州徐劍英、常州郭慶,山東省膠南汪孝娣,四川省平武張中柱等網友說得好:現場附近有許多孩子在跳繩,那繩子就是很好的救人工具。如果羅永祥和鄭小鳴神志仍然清醒,則要他們趕緊把繩子綁在腰上,然后配合糞坑上拉繩子的人,抓住繩子離開糞坑。倘若羅永祥和鄭小鳴兩人都已經不能完成把繩子綁到腰上的工作,則要趕緊讓一名比較靈活的孩子下糞坑去,把繩子從雙側腋下分別綁到羅永祥和鄭小鳴兩人的胸部,然后請糞坑上的人把他們拉上去。下坑救人的孩子也要先綁上繩子,繩子另一頭讓坑上的人抓著,下坑完成捆綁任務后,同樣由糞坑上的人把他拉上來。
救出糞坑里的孩子后,應立即將他們轉移到附近新鮮空氣處,如醫務人員已經到達,必要時可給予氧氣吸入。如果救上來的孩子呼吸停止,應馬上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直至醫務人員到來。對中毒癥狀較重或昏迷的患者,要及時送醫院繼續救治。路上同樣要注意中毒孩子的呼吸、心跳情況,如需要進行心肺復蘇,在送院途中也不要停止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糞坑是細菌大量生長繁殖的場所,不僅缺氧,還由于其中厭氧菌大量繁殖、分解糞便,產生氨、硫化氫、甲烷等大量有害氣體。引起中毒的氣體最常見的是刺激性氣體和窒息性氣體,糞坑中毒即有毒氣體直接刺激皮膚、黏膜、眼睛、呼吸道而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后者是由于吸入后充斥于呼吸道,嚴重妨礙,肺泡對氧的攝入而窒息。
2018-06-07 1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