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娟 主治醫師
北京豐臺廣濟中西醫結合醫院
其他
兒科
-
食管下段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覆蓋,稱Barrett食管,又稱巴雷特食管。普遍認為是獲得性,并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關,并有發生腺癌的可能。其癥狀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發癥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癥狀為胸骨后燒灼感、胸痛及反胃。
2014-04-18 09: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遠端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取代的一種病理學現象,又稱食管下段柱狀上皮化.因為首先是由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DormanBarrett提出,所以后來這種病變即以他的名字命名.BE在歐洲和北美常見,亞洲人和黑人少見.西方國家食管腺癌比鱗癌更常見,在西歐近30年來,食管腺癌發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過任何一種實體腫瘤.在亞洲食管腺癌也有上升的趨勢.BE患者中每年大約有0.5%發展為腺癌,因為觀察到BE與食管腺癌的發生關系密切,因此BE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Barrett食管病理特征Barrett食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破壞了正常的鱗狀上皮之后,導致對消化液有較強抵抗能力的化生性柱狀上皮形成的一種病理過程.在這一病變的基礎上,經常發生消化性潰瘍,食管狹窄,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直至腺癌.Barrett食管診斷標準是,食管黏膜中有柱狀上皮存在即可診斷.診斷的準確與否有賴于內鏡下取材部位的確定,通常是在食管下括約肌以上出現胃型或腸型上皮而確定診斷.Barrett食管病理組織學上表現為含有類似于胃,腸(小腸和大腸)的不同類型的上皮細胞,構成了表面上皮成分和其下方的黏膜腺體成分.胃型上皮為柱狀上皮和胃賁門黏液腺或胃底腺;腸型上皮為吸收柱狀上皮,杯狀細胞,潘氏(PanethCell)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等.這種病變可形成完整的黏膜層,形似完全的胃黏膜結構或具有絨毛和乳頭狀增生的腸黏膜.
2014-04-20 1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