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濕疣
專家您好:請教兩個有關尖銳濕疣的問題,1、如果得過并已經治愈尖銳濕疣,是不是就有免疫力了,不會再感染?2、如果如果不小心和尖銳濕疣患者發生了關系,事后才知道患有尖銳濕疣,可以預防嗎,應該怎樣處理?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航 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皮膚性病科
-
您好,得過此病,如果治療不徹底復發的機率會更高.如果發生了性關系而目前沒有太大的癥狀,而心理懷疑,可以到醫院進行化驗檢查,如果陰性,一般半年內若不復發一般不會發病.預防主要還是要節制.
2012-10-22 00: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建議您還是先確診,不要過于緊張,情緒緊張不利于病情的治療,積極的配合。在發達國家,宮頸癌的發病率已明顯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對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宮頸篩查工作尚不完善,因此宮頸癌發生率是發達國家的6倍。據北京友誼醫院有關專家對上萬例宮頸病變患者的篩查結果顯示,發現異常607例,最后確診宮頸癌前病變345例,宮頸癌9例。宮頸癌前病變最年輕者23歲,宮頸癌患者年齡分布在34-48歲,其中40歲以下者占33.3%,40-48歲者占66.6%,宮頸癌已嚴重威脅到中青年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宮頸癌早期沒有任何癥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由于年輕婦女處于性活躍期,雌激素水平和性交頻率均較高,故更易以性交出血為首發癥狀。此外,白帶增多也為宮頸癌常見癥狀,約80%的宮頸癌患者有此癥狀。經臨床追蹤觀察顯示,從一般的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時間。從這個角度看,宮頸癌并不可怕,它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防治的關鍵在于: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終止其向宮頸癌的發展。如能落實防治措施,宮頸癌的治愈率很高。早期多無癥狀,與慢性宮頸炎無明顯區別,有時甚至見宮頸光滑,尤其老年婦女宮頸已萎縮者。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道流血:年輕患者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生活、婦科檢查及便后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一般根據病灶大小、侵及間質內血管的情況而定。早期出血量少,晚期病灶較大表現為大量出血,一旦侵蝕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等。老年患者常主訴絕經后不規則陰道流血。陰道排液:患者常訴陰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或米湯樣,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組織破潰,組織壞死,繼發感染等,有大量膿性或米湯樣惡臭白帶排出。晚期癌的癥狀:根據病灶侵犯范圍出現繼發性癥狀。病灶波及盆腔結締組織、骨盆壁、壓迫輸尿管或直腸、坐骨神經時,常訴尿頻、尿急、肛門墜脹、大便秘結、里急后重、下肢腫痛等,嚴重時導致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最后引起尿毒癥。到了疾病末期,患者可出現消瘦、貧血、發熱及全身衰竭。宮頸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尤其有接觸性出血者,需做詳細的全身檢查及婦科三合診檢查,并采用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碘試驗、氮激光腫瘤固有熒光診斷法、陰道鏡檢查、宮頸和宮頸管活組織檢查、宮頸錐切術等檢查。確診宮頸癌后,應根據具體情況,做胸部X線攝片、淋巴造影、膀胱鏡、直腸鏡檢查等,以確定其臨床分期。子宮頸癌是發生在子宮頸上的癌瘤,發病率高。晚期出現出血、米淋樣白帶有惡臭,俗稱“倒開花”.有幾個發病的“危險因素”,即早婚、早產、多性伴、慢性宮頸炎、病毒感染(性傳播疾病和本病發生也有一定關系),男子的陰莖包皮垢可能有致癌作用早期宮頸癌多無癥狀,或有白帶增多、不規則出血或接觸性(性交)出血。有時醫生的肉眼也難斷其“是非”,宮頸細胞學涂片(或稱C片)卻簡便而可靠,大量防癌普查資料表明,90~95%的早期宮頸癌都能經一次宮頸細胞涂片檢查得以發現。迄今為止,宮頸癌的病因尚無定論。多數作者認為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發病與早婚、早育、多產、宮頸糜爛、性交過頻、包皮垢及性激素失調等因素有關。也與社會經濟狀況和精神刺激有關。近來不少作者提出病毒病因學說。一、早婚、早育與孕產頻多子宮頸癌的發生與性生活有密切關系,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為已婚婦女,未婚患者極少見。過早性生活或早婚婦女子宮頸癌發病率顯著增高。北京市宮頸癌防治協作組報告20歲以前結婚的患病率比21~25歲組高3倍,比26歲以后結婚者高7倍。同時宮頸癌的發生率隨產次增加而遞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婦女高10倍以上。安徽報告生育5胎以上者,宮頸癌患病率比5胎以下的高5倍。二、宮頸糜爛、裂傷與外翻由于子宮頸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緣故,容易遭受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刺激,包括創傷、激素和病毒等。宮頸癌的發生子宮頸糜爛的存在關系密切,患有宮頸糜爛者,宮頸癌的發病率較高。根據林巧稚等分析,有宮頸糜爛的婦女,宮頸癌發生率為0.73%,顯著高于無宮頸糜爛婦女的0.10%。北京市(1972~1976)普查發現有糜爛組之發病率比無糜爛組高2倍。宮頸裂傷與癌的發生也有一定關系。三、包皮垢因素一些臨床資料指出,人的包皮垢不僅對陰莖癌的發生有決定性影響,而且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流行病學研究證明,猶太人幾乎見不到陰莖癌的發生,同時猶太婦女的子宮頸癌發生率也很低。其他如穆斯林婦女中宮頸癌發生率亦較低。其原因與猶太人及穆斯林教規男孩例行包皮環切的風俗有關。提示包皮垢可能是病毒或化學致癌物質的攜帶者。國外有人曾用人類包皮垢誘發小鼠子宮頸癌獲得成功。國內王衡文等證實人原型包皮垢或包皮垢總脂對小鼠子宮頸和陰道上皮都有致癌作用。目前認為包皮垢中的膽固醇經細菌作用后,可轉變為致癌物質。四、病毒因素近來已肯定某些病毒能誘發動物腫瘤,不斷有人證實子宮頸癌與皰疹病毒的關系。在子宮頸癌細胞中,見到病毒顆粒,用免疫熒光抗體法發現宮頸癌病人的宮頸脫落細胞中,含有皰疹Ⅱ型病毒。此外,血清學研究發現,在子宮頸癌患者中,皰疹Ⅱ型病毒的抗體陽性率高達80%左右,而正常婦女陽性率僅30%左右。Nobmias等普查一般人群中皰疹病毒Ⅱ型的感染率為0.10~0.15%,而宮頸癌前和癌患者中則明顯增加。通過對女性生殖道有Ⅱ型皰疹病毒感染患者的追隨,發現宮頸癌的發生率較對照組高6倍。近年來,國內外一些研究表明,人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簡稱HPV)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例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等,對宮頸癌組織中HPV16型DNA相關序列進行檢測研究;江西醫學院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對各類宮頸組織進行HPV特異性抗原的檢測,均提示宮頸癌的發病與HPV感染有關。五、性激素因素雌激素能促進子宮及陰道組織的生長和刺激宮頸上皮增生。有人單獨用苯甲酸雌素二醇使小鼠誘發子宮頸癌。亦有動物試驗證明,雌激素對甲基膽蒽等致癌物質誘發小鼠子宮頸癌有促進作用。余銘鵬在研究宮頸癌患者的激素代謝時,發現原位癌及早期宮頸癌病人,尿內雌二醇、雌酮與雌三醇的比例偏高。妊娠期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非孕期高25~40倍,可使孕婦子宮頸上皮顯著增生,甚至發生類似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改變,但產后可逐漸恢復正常??傊瑢m頸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對其發病有重要意義
2012-10-26 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