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高亦深 主治醫師
威海市中心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外科
-
考慮痔瘡建議服用槐角丸和痔速寧片,局部需要使用馬應龍痔瘡膏治療。避免辛辣刺激性日常飲食和喝酒,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大便干燥。
2013-05-22 21: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①內痔的治療有內治和外治。內治見出血明顯者用清熱涼血祛風法,脫出明顯者用補氣升提法,腫脹癢痛明顯者用清熱祛風、除濕活血法,便秘者用通腑泄熱法或補血養血法。外治用熏洗法、外敷法、塞藥法、枯痔法等;②外痔可以內治,出現腫痛時用清熱除濕、活血散瘀法,出血明顯者用清熱涼血法;外治常用熏洗法、外敷法等;③混合痔其內治和外治的方法與內痔相同。用于內、外痔出血、腫脹癢痛的非處方藥如地榆槐角丸,槐角丸等。用于痔瘡外治的非處方藥如痔瘡外洗藥、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等。腹瀉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超出原有的習慣頻率,糞便稀薄,容量或重量增多,或排膿血便;急性腹瀉者起病急,排便頻繁,病程在2個月內;慢性腹瀉的病程持續或反復發生超過2個月;持續性腹瀉指腹瀉嚴重,每日超過1000克;里急后重癥狀是一種便意頻繁,常伴排便不凈的感覺與疼痛。按致病因素分類,腹瀉有以下幾種:①胃原性腹瀉,由胃酸過少或缺乏引起;②腸原性腹瀉,系由腸道感染、腸道炎癥、腸道腫瘤、腸道消化或吸收障礙、食物中毒、化學品藥物中毒等引起;③內分泌紊亂性腹瀉;④功能性腹瀉。起病急劇伴有發熱、腹瀉次數頻繁者多考慮是腸道感染引起,應給與抗感染治療,不應該用止瀉藥。慢性、非感染性腹瀉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可以應用止瀉藥,以防止機體過度脫水、水鹽代謝失調、消化障礙、營養障礙等。腸道疾病引起的嚴重疼痛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可以酌用解痙藥,如654-2、普魯本辛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慎用(解熱止痛藥或鎮痛藥無效)。中醫將腹瀉分為①食滯胃腸(腹痛腸鳴,瀉后痛減,便中挾有未消化食物,脘腹脹滿,厭食,舌苔厚膩;治療用消食導滯法);②脾胃虛弱(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之物則病重,腹脹食少,面黃肢倦,舌淡苔白;治療用健脾益胃法);③腎陽虛衰(腹瀉多在黎明之時發生,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治療用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法)及④感受外邪(有感受寒濕(風寒)及感受濕熱之分。感受寒濕者,腹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口不渴,或兼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舌苔白膩,治療用解表散寒、芳香化濕法;感受濕熱者,腹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腥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量少色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療用清熱利濕法,如葛根芩連片、香連片等)。細菌性痢疾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年散發,是夏秋多見的常見病、多發病。傳染源是患者及帶菌者,病菌通過污染食物或飲水而經口傳染?!九R床表現】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發熱、腹痛(陣發性絞痛或鈍痛)、腹瀉(每天10次以上,初為糊狀或稀水便,
2013-05-28 02:39
1~2日內轉為黏液膿血便,每次量少、黏稠、鮮紅色或粉紅色),里急后重明顯;左下腹壓痛,腸鳴音亢進。常持續1~2周后緩解或自愈,也可變為慢性。重癥患者(年老體弱者)每日腹瀉可達30次以上,以至大便失禁,常伴有脫水、神志模糊、循環衰竭等。
2.輕型(非典型)無明顯發熱,腹瀉一日數次,黏液稀便,無膿血,腹痛輕。數日后不治自愈,亦可演變為慢性。
3.中毒型多見于2~7歲兒童,起病急驟,突然高熱,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呼吸衰竭。腸道癥狀常不明顯(經灌腸或肛拭糞檢方可發現異常)。根據中毒癥狀的主要表現分為:①休克型(早期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四肢冷,脈細速,呼吸急促;后期出現紫紺,皮膚花紋,血壓降低,脈細難觸及,少尿或無尿,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等);②腦型(劇烈頭痛,反復嘔吐,血壓偏高,驚厥,昏迷和呼吸衰竭;開始時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隨后可出現雙吸氣、嘆息樣呼吸、下頜呼吸及呼吸暫停;可見瞳孔忽大忽小,繼而兩側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消失,常因呼吸驟停而死亡);③混合型(兼有以上兩型表現,最為兇險)。二、慢性菌痢病程長達2個月以上者為慢性菌痢。病程延長原因:①急性期治療不及時,不徹底;②抵抗力低下(營養不良,有胃腸道疾患或腸寄生蟲病等);③耐藥菌株感染。慢性菌痢可分為3型:①慢性遷延型(急性菌痢遷延不愈,有輕重不等的痢疾癥狀。大便成形或較稀,帶黏液,偶有膿血便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左下腹有壓痛,乙狀結腸增粗可捫及,因長期腹瀉可致營養不良、貧血、乏力);②急性發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癥狀不明顯。因受涼,進食生冷或勞累等誘因引起急性發作,有腹痛、腹瀉和膿血便,而發熱等毒血癥狀不明顯);③慢性隱匿型(有痢疾史,無臨床癥狀,乙狀結腸鏡檢見慢性菌痢改變,大便培養陽性)?!局委煛恳?、急性菌痢1.支持與對癥治療臥床休息。腸道傳染病隔離。進流質、半流質易消化飲食。高熱、嘔吐、失水者可靜脈或口服補液。腹痛明顯者,酌用解痙藥。
2.病原治療選用抗菌藥,劑量要足,療程不短于5~7天??蛇x用:①喹酮類,如吡哌酸、氟哌酸及氟嗪酸(處方藥)。②慶大霉素,卡那霉素(處方藥),兩藥口服,療效亦好。③呋喃唑酮(痢特靈)成人0.1g,日4次;兒童10mg/kg/日,分3~4次服;④黃連素和中草藥治療,黃連素0.2~0.4g,日4次,兒童酌減。生大蒜口服也有療效。二、中毒型菌痢應送醫院腸道傳染科急癥治療。三、慢性菌痢應采取以抗菌治療為主的綜合性措施。
1.增強機體抵抗力生活規律,飲食應易消化、富營養、少刺激。積極治療胃腸道疾患及腸道寄生蟲病。
2.抗菌治療①選急性期有效或未曾用過的抗菌藥物,聯合用藥或交叉用藥2~3療程,每一療程延長到10~14天。
3.處理腸道菌群失調和腸功能紊亂慢性菌痢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常有腸道菌群失調,應予調整。應限制乳類及豆制品,限制動物蛋白食品;口服乳酶生或乳酸桿菌制劑可促進腸道菌群恢復正常?!绢A防】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①管理傳染源(隔離治療至癥狀消失后1周或兩次糞便培養陰性);②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對飲水、食品和糞便的管理;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嬰幼兒腹瀉嬰幼兒腹瀉又稱為嬰兒腹瀉、幼兒腹瀉、小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綜合征。主要癥狀為腹瀉、嘔吐、以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內,夏秋季發病最多。人工喂養及營養不良小兒易發生。根據病因可分為:①腸炎,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者,但不包括有腹瀉癥狀的法定傳染??;②非感染性腹瀉,由腸道外感染、飲食不當、其它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者。根據腹瀉持續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①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內);②遷延性腹瀉(病程2周~2個月);③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九R床表現】一、輕型腹瀉及時治療可在數日內痊愈。如處理不當,可轉為重型。營養不良患兒病程遷延較久。多為飲食因素、腸道外感染或受熱受涼所致:①腹瀉(每日大便在10次以內,大便量每次小于10ml/kg體重,呈黃色或黃綠色,蛋花湯樣或稀糊便,有酸臭,常帶泡沫,間有少量黏液及食物殘渣,并見白色或黃色小凝塊);②嘔吐(不顯著,多為溢乳或輕度嘔吐);③其它癥狀(無明顯中毒癥狀,精神尚好,體溫正常或偶有低熱,可有輕度腹脹,腸鳴音增多。有時因腸痙攣引起陣發性哭鬧,多在排便后緩解)。二、重型腹瀉多為腸道感染所致。應送醫院兒科診治。
1.嚴重腹瀉及嘔吐大便10次/日以上,大便量每次超過10ml/kg體重,呈水樣便,噴射狀排出,量多,可帶黏液。嘔吐頻繁,吐出食物殘渣或黃綠色液體嚴重者可吐出咖啡樣液體。
2.全身中毒癥狀常有發熱,體溫高達39~40℃。腹脹,食欲減退或拒食。輕者煩躁不安或驚跳;重者精神萎靡、呻吟、嗜睡,甚至昏迷或驚厥。三、遷延性腹瀉多因長期濫用各種廣譜抗生素使腸道菌群失調和繼發霉菌感染,或因喂養不當,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此型患兒主要表現為腹瀉遷延不愈,精神萎靡、食欲低下,消瘦、貧血、多種維生素缺乏,易并發呼吸道、中耳、泌尿道等繼發感染。此型多見于營養不良及佝僂病患兒。四、慢性腹瀉原因:①感染后腹瀉(亦稱腸炎后持續性腹瀉或腸炎后綜合征)常發生在多種腸炎后,可能是小兒慢性腹瀉最常見原因。②牛乳過敏多在出生后6個月內出現,除腹瀉和各種胃腸癥狀外,多有哮喘、蕁麻疹、濕疹等?!驹\斷】
1.診斷依據①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②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③應與細菌性痢疾鑒別。
2.病程分類①急性腹瀉?。ú〕?個月)
。3.病情分類①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②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③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局委熢瓌t】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在綜合療法的同時,針對不同病因和病情發展階段中的主要問題處理(飲食不當致病者須調整飲食;由感染因素致病者須控制感染;有水、電解質失衡須及時糾正)
。1.護理觀察病情和嘔吐以及腹瀉的次數、量、性質及其它出入量,并詳細記錄。掌握補液速度。注意必要的消毒隔離和便后的清潔護理,勤換尿布以防止發生肛門周圍糜爛。
2.調整飲食減輕胃腸負擔,不強調禁食,但應避免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吐瀉嚴重者可禁食6~8小時,但不禁水。嘔吐好轉,逐漸恢復飲食。飲食品種照顧原來基礎,以易消化為原則。一般經5~7天恢復正常飲食。
3.控制感染①病毒性腸炎:不需用抗生素,可試用中藥制劑;②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選用呋喃唑酮、復方新諾明或氟哌酸等分次口服。中毒癥狀重者須送醫院急診治療。作大便培養,按藥敏選擇敏感抗生素。
4.中醫治療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腹瀉的病因,主要是傷于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虛弱。辨證施治:①傷食瀉:因飲食或乳食不節,脾胃功能受損所致,用保和丸加減;②濕熱瀉:由于胃腸積熱困濕,外傷暑氣所致,用葛根芩連湯加減;③脾虛瀉:由于脾陽不振,運化失調所致,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針灸治療:用針刺療法或針法灸法并用;一般腹部穴位多用灸法,肢體穴位多用針法;針法與灸法并用宜先灸后針。灸治時注意防止燙傷。
7.遷延性或慢性腹瀉的治療盡量針對病因治療,忌長期濫用抗生素。
注意調整飲食,對某種食物過敏或不耐受者,避免攝入該類食物。用中醫辨證治療,也可配合推拿、捏脊、針灸或其它物理療法?!绢A防】①合理喂養:提倡母乳喂養;及時增加輔食,每次限一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漸增加,避免過食。人工喂養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代乳品。斷奶最好在秋涼天氣,身體健康時進行;不宜突然斷奶,以防胃腸功能紊亂;②注重衛生,注意乳品保存和奶具及其它食具的消毒;③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④嬰兒室等集體機構,要積極治療病兒,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