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仕年 主任醫師
江蘇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推拿科
-
體內濕氣過重,中醫認為多由脾虛導致,表現為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等癥狀。調理濕氣重的關鍵在于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濕氣的正常代謝。風濕免疫科對此有一定的診療經驗。藥物治療需謹慎,身體出現不適時,應首先尋求醫生的意見,避免盲目用藥。
2019-12-15 11:45
1. 飲食調整:減少油膩、冷飲和甜食,多吃薏仁、紅豆、山藥等健脾利濕的食物。
2. 中醫藥調理:可選用茯苓、白術、陳皮等中藥,或選擇中成藥如參苓白術散來補脾祛濕。
3. 運動鍛煉:適度的運動如瑜伽、太極、快走能幫助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濕氣。
4. 生活習慣:保持室內干燥通風,避免潮濕環境,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改善體質。
5. 心理調適:避免過度思慮,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情緒也會影響脾胃功能。
調理體內濕氣重需綜合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輔以中醫藥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重要的是,任何調理措施前,建議咨詢專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制定個性化的調理方案。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患者您好,中醫認為濕邪黏滯、重濁,對于人體的侵犯部位都纏綿不愈,不易去除。在臨床上,傷濕的病人會出現胸悶作嘔、頭重如裹、身體倦怠,如果留滯于關節,身體關節重濁屈伸不利,留滯于肌肉即為身體沉重,如托重鉛般感覺。舌象為舌淡暗、舌體胖大、舌苔比較厚膩,脈象是緩或者濡脈。對于它的治療,以健脾利濕為主。如可以用黨參、山藥、茯苓、豬苓、薏仁這類中藥。對于留滯關節的濕邪,還可以用通利關節的中藥,如防己、桑枝這類中藥。對于濕邪比較重的人,在飲食當中可以采用食療的方法,如可以做山藥、薏米、紅豆粥。祝您早日恢復健康。
2019-07-25 2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