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化膿性腦膜炎治愈后白細胞是否復發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致病菌殘留、治療規范性、患者自身免疫、后續感染、康復護理等。若身體出現異常癥狀,請立刻就診,根據醫生的囑咐進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19-12-03 13:30
1.致病菌殘留:部分致病菌可能具有較強的隱匿性,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若在治療時未被完全清除,有導致白細胞復發的可能。
2.治療規范性:如果治療過程中未遵循規范的療程和用藥方案,如未足量使用頭孢曲松鈉、萬古霉素、美羅培南等抗生素,炎癥就可能未得到完全控制,從而增加白細胞復發的風險。
3.患者自身免疫:患者自身免疫力強弱對病情有重要影響。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礎疾病,身體難以有效抵御細菌侵襲,容易引發白細胞異常。
4.后續感染:在康復期,如果再次接觸到致病細菌,如處于不潔環境中,就可能再次引發炎癥,導致白細胞變化。
5.康復護理:康復期間護理不當,如營養補充不足、休息不充分,會影響身體恢復,使白細胞出現異常。
總之,化膿性腦膜炎治愈后仍需密切關注身體狀況,定期進行復查,包括腦脊液檢查、血常規等。一旦發現白細胞異常或有其他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各種細菌經不同傳播途徑所致的腦脊髓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簡稱化腦)。是嚴重的顱內感染,常與化膿性腦炎或腦膿腫同時存在。臨床上表現為起病急驟,發熱、頭痛、嘔吐、驚厥、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陽性,以及腦脊液膿性改變為特征。本病是嬰兒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導致本病的病原菌種類與發病年齡有關,新生兒以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炎多見;嬰幼兒以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性腦炎多見;3歲以上患兒則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炎多見。本病多數起病急、病情重,易于出現驚風、昏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后遺癥發生率。臨床上習慣根據病原體及腦脊液改變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迄今對本病的診治雖已有很大進展,但其病死率及神經系統后遺癥仍然較多,因此在兒科臨床工作中凡見到嬰幼兒發熱伴有意識狀態改變、易激惹及外周循環不良者,均應注意除外本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