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肌萎縮肌無力的產生可能由神經源性、肌源性、遺傳、免疫和代謝等因素引起,包括神經炎、肌營養不良、先天性肌營養不良、重癥肌無力、糖尿病性肌病等。身體不適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意見,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切莫自行開處方。
2020-03-16 14:20
1.神經源性:神經損傷會影響肌肉功能,如常見的神經炎,多由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應導致,可引起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
2.肌源性:肌肉本身的病變,像肌營養不良,這是一組遺傳性肌肉變性疾病,會導致肌肉逐漸萎縮、無力。
3.遺傳因素:先天性肌營養不良,多在嬰幼兒期發病,進展較快,嚴重影響肌肉功能。
4.免疫因素:重癥肌無力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功能障礙,導致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極易疲勞。
5.代謝因素:糖尿病性肌病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紊亂影響肌肉,患者常伴有血糖控制不佳。
總之,肌萎縮肌無力病因復雜。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后采取針對性治療,如使用營養神經藥物甲鈷胺、改善代謝藥物依帕司他等,同時注意飲食均衡,加強康復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