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啟發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內科
-
溶血性貧血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與紅細胞內在缺陷、紅細胞外部因素異常、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和遺傳因素等相關。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應趕緊就醫,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診治,不宜擅自用藥。
2020-03-23 20:26
1.紅細胞內在缺陷:包括紅細胞膜異常(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和血紅蛋白異常(如地中海貧血)。
2.紅細胞外部因素異常:物理因素(如大面積燒傷)、化學因素(如苯肼、蛇毒等)和生物因素(如瘧疾)。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4.感染因素:某些細菌(如產氣莢膜桿菌)、病毒(如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
5.遺傳因素: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總之,溶血性貧血的發病機制多樣,明確病因對于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