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卓勝青 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心內科
-
竇性心律失常的產生機制較為復雜,主要包括神經調節失衡、心肌病變、藥物影響、電解質紊亂以及生理因素等。身體健康為重,一旦感到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診斷用藥帶來的風險。 1.神經調節失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節律的調節出現異常。例如,在情緒激動、緊張、焦慮時,交感神經興奮,可能導致竇性心動過速;而在睡眠、休息時,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可能出現竇性心動過緩。 2.心肌病變:如心肌炎、心肌病等,會影響心肌的正常電生理活動,導致竇性心律失常。 3.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洋地黃類、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鈣通道阻滯劑(如硝苯地平、維拉帕米)等,可能影響竇房結的自律性和傳導性,引發竇性心律失常。 4.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高鉀血癥、低鎂血癥等,會干擾心肌細胞的電活動,導致心律失常。 5.生理因素:包括運動、體位改變、呼吸等。例如,深呼吸時可能出現竇性心律不齊。 總之,竇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多樣,明確具體原因對于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如果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心電圖等檢查,以便準確診斷和治療。
2024-12-03 1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