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肥胖癥狀皆有,不知如何選方治療
一、萎靡不振一族
你是否常常精神不佳、哈欠連連?明明距離下班還有三、四個小時,就已經萎靡不振?辦公室一族最容易有這種肥胖,由于生活中坐著不動的時間多,中醫認為久坐、好靜易傷氣,氣血也容易運行不暢,脾胃呆滯、運化功能減低,水谷精微(營養成分)不易利用與消耗,化為膏脂與水濕,留滯臟腑經絡,導致肥胖。
體質類型:脾虛痰濕
● 癥狀:體態肥腴、肌肉松軟、頭重胸悶、疲倦少言、乏力嗜睡,偶爾出現腹脹、惡心、大便稀溏等癥。
● 治療方法:治療以燥濕化痰、健脾益氣為主,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人參1兩、白術5錢、茯苓5錢、炙甘草3錢、山藥1兩、扁豆5錢、薏苡仁1。5兩、蓮肉1兩、桔梗4錢、砂仁5錢,加澤瀉8錢、防己8錢、荷葉5錢、豬苓5錢,將所有藥材共研細末,一日三次,每次服用5克。
體質類型:痰濕阻絡
● 癥狀:形體肥胖、胸悶氣短、白天嗜臥或嗜睡、夜寢不寧、記憶力衰退、偶爾胸脅有刺痛感、煩躁等癥。
● 治療方法:以化痰散結、疏經活血為主,可用中藥“二陳湯”治之,方由陳皮1兩、茯苓8錢、半夏1兩,酌加遠志1兩、虎杖5錢、瓜蔞5錢、澤瀉1兩、萊服子8錢,將所有藥材共研細末,一日三次,每次服用5克。
不再復胖的秘招體質影響而產生的疲勞感,可以用食療的方式改善體質,例如:多喝些中藥茶飲、吃食補藥膳等,讓精神振奮一下,才有充沛的體力與精神多動一動,有空多出門活動,即使是逛街或是到郊外走走都可以。
二、“老外”一族
三餐老是在外用餐就是俗稱的“老外”,外食一族多半油膩且重口味,不知不覺就吃得過量,或是一些喜愛甜食、油膩的食物者,都是這一類型的肥胖者,水谷精微堆積成為膏脂,而且吃太多會損害脾胃功能,讓運化、消化功能減弱,濕熱內生,留于孔竅、肌膚,使人臃腫肥胖。
體質類型:肝郁夾濕
● 癥狀:形體逐漸發胖、時常感覺煩躁、心情郁悶、心煩失眠、行動緩慢、胸脅脹滿、口干、口苦、偏頭痛、便秘、尿黃而短等為主要表現。
● 治療方法:以清肝瀉火、健脾滲濕為主,可用“大柴胡湯”合“五苓散”治療,組成為柴胡1兩、炙甘草5錢、川芎1兩、枳殼8錢、香附5錢、澤瀉8錢、豬苓5錢、白術8錢、茯苓8錢、桂枝8錢,酌加草決明1兩、丹皮5錢、郁金8錢,將所有藥材共研細末,一日三次,每次服用5克。
不再復胖的秘招一個便當有固定的飯菜量,且菜色較油膩、重咸,普通人都會盡量吃完,這是導致吃太多的主因,建議“老外”最好選擇較能控制量的自助餐,菜也要記得挑選燙過的或是清淡的,注意吃飯的順序為湯、菜、飯、肉,吃得飽還可以兼顧苗條與健康。
三、日操夜勞一族
經常工作煩忙、壓力大者,或是生活作息不正常,如:晨昏顛倒的醫護人員、新聞工作者、電子業界、工廠作業員最容易發生此類的肥胖,混亂、忙碌的生活讓臟腑功能失調,一到下班或假日多半與家人、朋友吃吃喝喝來紓解壓力,營養堆積在體內,不易消化,造成頑固型的肥胖。
體質類型:胃腑積熱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藥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 癥狀:臉部易潮紅,怕熱、口干、大便秘結,食欲好,卻又容易感到饑餓,不由自主的就吃多了,中醫認為“脾胃為倉廩之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消化,精華部分由脾運輸至五臟六腑,進食過多易造成脾臟“當機”,中醫稱為“滯脾”,營養成分化為脂肪囤積,又因常暴飲暴食,胃中積熱,胃熱易引發饑餓感,造成吃不停的惡性循環。
● 治療方法:中藥治療目標為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為主,以“輕身散”治之,組成為黃耆500克、人參、茯苓、甘草、山茱萸、生姜汁各3克,以黃耆為主,佐以山茱萸能收斂元氣,將所有藥材共研細末,一日三次,每次服用1克。
體質類型:脾腎兩虛
● 癥狀:體型較為胖嫩,并有畏寒、四肢發冷、下肢浮腫,常有心悸、腰酸,舌淡紅、苔薄白。
● 治療方法:補益脾腎,溫化水濕為主,以濟生腎氣丸治療,由熟地、茯苓、山藥各1兩,牡丹皮、澤瀉各8錢,附子、牛膝、車前子各5錢,酌加人參、薏苡仁各1兩、蒼術、陳皮各5錢,將所有藥材共研細末,一日三次,每次服用5克。
這些癥狀我感覺我都有,不知道哪個用哪個方子,怎么辦呀。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桂芳 副主任醫師
北京友誼醫院
三級甲等
介入治療
-
出現多種肥胖相關癥狀,難以確定適用的中藥方劑,可能是由于對自身肥胖體質判斷不準確,也可能是多種體質兼雜。常見的肥胖體質有脾虛痰濕、痰濕阻絡、肝郁夾濕、胃腑積熱、脾腎兩虛等。 1.脾虛痰濕:多因久坐、好靜,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呆滯。癥狀為體態肥腴、肌肉松軟、頭重胸悶等。治療以燥濕化痰、健脾益氣為主,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2.痰濕阻絡:由氣血不暢、痰濕凝滯所致。表現為形體肥胖、胸悶氣短等。治療以化痰散結、疏經活血為主,可選用二陳湯加減。 3.肝郁夾濕:常因情緒和飲食問題引發。癥狀有形體逐漸發胖、心情郁悶等。治療以清肝瀉火、健脾滲濕為主,可用大柴胡湯合五苓散加減。 4.胃腑積熱:與暴飲暴食有關,導致脾胃失調。癥狀為臉部潮紅、怕熱、口干等。治療以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為主,可用輕身散。 5.脾腎兩虛:因生活作息紊亂,臟腑功能失調。癥狀為體型胖嫩、畏寒、下肢浮腫等。治療以補益脾腎,溫化水濕為主,可使用濟生腎氣丸。 若無法自行判斷,建議前往正規醫院,尋求專業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24-12-03 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