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何興祥 主任醫師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經常不吃飯可能會得胃病,這與胃酸分泌、胃黏膜保護、胃腸蠕動、消化功能以及營養吸收等密切相關。面對身體不適,切勿拖延,應立即就醫并遵循醫囑,安全有效地恢復健康。
2013-09-25 12:01
1.胃酸分泌:正常進食時,胃酸會規律分泌用于消化食物。經常不吃飯,胃酸仍會分泌,卻無食物中和,可能損傷胃黏膜,引發炎癥甚至潰瘍。
2.胃黏膜保護:飲食規律能為胃黏膜提供營養和修復的條件。長期不吃飯,胃黏膜易受損,導致胃炎、胃潰瘍等。
3.胃腸蠕動:規律進食能促進胃腸正常蠕動。不按時吃飯,胃腸蠕動節律紊亂,影響消化,增加胃部疾病風險。
4.消化功能:長期不吃飯,消化液分泌失調,消化酶活性降低,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影響胃部健康。
5.營養吸收:經常不吃飯,營養攝入不足,身體抵抗力下降,胃部易受病原體侵襲,引發胃病。
總之,為了胃部健康,應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若已經出現胃部不適,需及時就醫,進行胃鏡等檢查,明確病因。常見治療胃病的藥物有奧美拉唑、枸櫞酸鉍鉀、阿莫西林等,但用藥需遵醫囑。建議前往正規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