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羅翠文 主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治未病中心
-
艾灸以下部位可排濕氣:中脘穴、背腧穴、命門與腎俞穴、足三里、豐隆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身體健康為重,一旦感到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診斷用藥帶來的風險。
2014-03-05 13:47
1.中脘穴:脾的募穴,補脾氣,助水濕代謝。
2.背腧穴:尤其是脾俞,祛濕效果佳。
3.命門、腎俞穴:補充腎陽氣,避免脾陽氣不足。
4.足三里:調理脾胃,補充脾胃之氣。
5.豐隆穴:化痰濕的重要穴位。
6.陰陵泉穴:對水腫等濕氣癥狀療效良好。
7.三陰交穴:交匯三條陰經,對脾、腎、肝有益,能治下肢水腫。
艾灸排濕氣需長期堅持,同時注意生活習慣。如濕氣嚴重,應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