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顯示有殘留,用藥后胃出問題,會是胃癌嗎?
項檢查都正常,只說彩超停留物多,給配了一些藥回來吃后胃痛就吐了,2天后住院做了胃腸解壓后做胃鏡,胃鏡結果:胃膜潰爛,胃角部有出血,住院治療1個星期了還不能吃東西,吃東西后第二天就難受、嘔吐,有可能是胃癌嗎?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方昕 醫師
安徽省立醫院
三級甲等
PET-CT中心
-
目前的癥狀和檢查結果不能直接確診為胃癌,可能是藥物不良反應、胃潰瘍本身、胃黏膜損傷、胃部炎癥或其他原因導致。需要綜合多種因素判斷。 1.藥物不良反應:某些藥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嘔吐、胃黏膜潰爛出血。如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等。 2.胃潰瘍本身:胃潰瘍病情嚴重時,容易出現胃角部出血、胃黏膜潰爛,影響進食和消化。 3.胃黏膜損傷:之前的疾病或不當飲食等可能損傷胃黏膜,導致胃部不適。 4.胃部炎癥:胃炎會使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加重胃部癥狀。 5.其他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引發類似癥狀。 綜上所述,僅依據目前的癥狀和檢查結果不能確定是否為胃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如病理活檢等,以明確診斷,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建議在正規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和治療。
2024-09-27 03:31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世界上胃癌發病率約17. 6/10萬,據統計占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腫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為2~3:1。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統計,42%的胃癌患者在我國,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絕大多數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胃癌的預后與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組織類型、生物學行為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