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內分泌腫瘤術后是否需后續治療及影響
反復左上腹疼痛2月余,加重7天入院。 入院體查:體溫:36.8℃,脈搏:86次/分,呼吸:21次/分,血壓:116/75mmHg全身皮膚粘膜未見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可,腹平坦,無胃腸形及蠕動波,無腹壁靜脈曲張,腹部皮膚無瘢痕、皮下出血、皮疹;腹肌柔軟,無肌緊張,左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Murphy’s征陰性,腹部未捫及包塊,肝脾肋下未及,肝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無胃振水音,聽診腸鳴音未見異常。脊柱、四肢無異常。輔助檢查:胃鏡(2014-2-22.耒陽人民醫院):慢性淺表性胃炎胸、上腹部CT平掃(2014-3-11.本院(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部CT平掃未見異常,胰頭部改變,建議進一步增強檢查;腹部增強CT(2014-3-11.本院):胰頭部病變,性質待定,胰頭Ca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查,肝多發囊腫。 診療經過:入院后按普外科護理常規,II級護理,低脂飲食;完善相關檢查 示:三大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基本正常,丙型肝炎抗體測定陰性、糖類抗原CA125、糖類抗原19-9、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均正常、糖尿病監測陰性,胸片、心電圖未見異常,胰腺增強CT診斷意見:胰頭部占位,胰頭CA可能;腸系膜血管CTA未見異常,胰頭部占位及肝S8段低強化結節,性質待查,胰腺占位,性質待定,提示惡性腫瘤可能。患者于2014年03月15日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后予以“頭孢替安 2g Bid 靜滴”抗感染、護胃、抑酶、營養支持等處理,病理檢查結果(375127):1、胰腺HE結合免疫組化符合內分泌腫瘤,胃斷端與十二指腸斷端未見腫瘤殘留;膽囊未見腫瘤侵犯。2、(十二直腸系膜淋巴結,胃大彎淋巴結,胃小彎淋巴結及送檢第十二組淋巴結)未見腫瘤轉移(0/4,0/4,0/2,0/3枚);3、送檢(第八組淋巴結)為脂肪組織。免疫組化結果顯示:34βE12(-),35βH11(-),AAT(-),CK20(-),CK7(-),CgA(-),NSE(+),syn(-),Villin(-),Vimentin(++)。復查血常規:白細胞17.70×10?9/L、中性粒細胞數15.79×10?9/L、余指標大致正常;血氣:剩余堿-6.00mmol/L、血氧飽和度94.90%、氧分壓76.00mmHg、二氧化碳總量20.50mmol/L、碳酸氫根19.50mmol/L、代謝性酸中毒:肝腎功能:總蛋白46.20g/L、白蛋白28.60g/L、總膽紅素22.60μmol/L、直接膽紅素17.40μmol/L、谷丙轉氨酶57.00U/L、谷草轉氨酶91.00U/L、總膽汁酸31.90μmol/L、球蛋白17.60g/L、電解質大致正常,患者白蛋白數值較低,向患者家屬交代低蛋白血癥易引起吻合口、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嚴重時可引起水鈉潴留,患者家屬了解情況后,簽字同意自費使用白蛋白注射液,輸白蛋白后復查肝腎功能:總蛋白59.80g/L、總膽汁酸21.80μmol/L、尿酸35.00μmol/L;胰腺全套:淀粉酶121.20U/L、胰淀粉酶84.30U/L、脂肪酶118.00U/L;現患者能進食,且進食后無腹脹、腹痛、畏寒、發熱等不適。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均未見異常。 出院情況:患者未訴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畏寒、發熱等不適,進食普食后無腹脹、腹瀉等不適,大小便可,體查:四測正常,心肺未見異常,腹平,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切口敷料干潔,無紅腫及局部隆起,腹軟,切口周圍無壓痛,未捫及腹部異常包塊,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4次/分。 傷口已拆線,愈合良好。 出院診斷:1.胰腺內分泌腫瘤;2.慢性淺表性胃炎;3.雙側輸卵管結扎術后. 跪求各太夫專家們,這個病對壽命有多大影響?術后還需要別的治療嗎?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靜 醫師
山東省立醫院
三級甲等
婦科
-
胰腺內分泌腫瘤術后的情況較為復雜,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腫瘤性質、手術效果、患者身體狀況、后續治療及康復情況等。 1.腫瘤性質:若腫瘤為良性或低度惡性,且手術完全切除,復發風險相對較低。但如果是惡性程度較高的類型,術后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性較大。 2.手術效果:手術切除是否徹底,有無殘留腫瘤細胞,對預后有重要影響。 3.患者身體狀況:患者的年齡、基礎健康狀況、免疫力等也關系到術后恢復和腫瘤復發風險。 4.后續治療:可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放化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等,以降低復發風險。 5.康復情況:術后的飲食、運動、心理狀態等康復措施是否得當,也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 總體而言,胰腺內分泌腫瘤患者術后的情況因人而異。需要密切隨訪,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復查和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
2024-09-30 02:49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低蛋白血癥? 血漿中的蛋白質除部分免疫球蛋白(Ig)外,幾乎都是在肝臟合成的。正常人每日約產生白蛋白10~16g,纖維蛋白原1.5~4.0g。體內白蛋白40%在血液中,其余分布在各個器官組織內和組織液中。肝內產生的白蛋白與血管內外的白蛋白,經常處于動態平衡中。肝合成白蛋白的速率是限速性的,僅在體內蛋白過度消耗或丟失的情況下,合成速率才增加。白蛋白由肝細胞粗面內質網合成后,經高爾基體再分泌人肝竇進入血液中。因為白蛋白半衰期約17~21d,研究證明,即使白蛋白合成完全停止,8d后也只減少25%。這就是為什么一周內迅速死亡的急性肝壞死病人,生前常測不出血清總蛋白減少。血清總蛋白低于60g/L時,稱為低蛋白血癥(hypoproteinemia)。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