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寒濕泄瀉是中醫常見病癥,多因外感寒濕、飲食生冷、脾胃虛弱等所致,表現為大便清稀、腹痛腸鳴、脘悶食少等。治療以溫中散寒、化濕止瀉為主,包括飲食調理、中藥治療、艾灸等。 1.病因:外感寒濕之邪,侵襲脾胃;或過食生冷,損傷脾胃陽氣;或脾胃素虛,運化失職,寒濕內生。 2.癥狀:大便次數增多,質稀如水,腹痛腸鳴,脘腹痞悶,口淡不渴,肢體困倦,舌苔白膩,脈濡緩。 3.診斷:依據癥狀、舌象、脈象等綜合判斷。同時需排除其他類似病癥,如濕熱泄瀉、食積泄瀉等。 4.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可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中藥有藿香、紫蘇、白芷、厚樸、陳皮等。 飲食調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食物,可多吃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藥等。 艾灸:艾灸神闕、關元、足三里等穴位,以溫陽散寒。 生活調理: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寒,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預防措施: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貪涼飲冷,加強鍛煉,提高自身抵抗力。 寒濕泄瀉通過合理的治療和調理,一般預后良好。但如果病情遷延不愈,應及時就醫,進一步明確診斷,調整治療方案。
2024-10-08 2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