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心理訪談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花季女孩出于好奇偷看了家人買的色情光盤,被母親無意中發現,她非常擔心孩子看了這些東西會影響她的正常發育和成長,很想與孩子談這件事情,可又不知從何開口,陷入緊張、恐慌之中。而孩子認為自己看完那些東西后就不是好孩子了,陷入自責、罪惡感的痛苦之中……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期受到封閉的性觀念和傳統文化的束縛,“性”的話題即使在成人間也是難以啟齒。但當真正面對孩子出現問題時,害怕、恐懼、回避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此時為人父母者最明智、最有效的方法,是學習有關學生的性健康知識或請教專家,在生活中尋找恰當的時機,很自然地與孩子交流有關青春期發育的一些問題,并適當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給孩子以正面指導。這既滿足孩子對性健康知識的渴求,解決對性發育的好奇、神秘心理,又能促進孩子對自身一些現象的理解。否則,就會如節目中少女那樣出現負罪感。心理專家分析,這種負罪感很可能會對孩子今后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孩子的性好奇是性意識和性心理發展的正常表現,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家長不但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還要關注孩子生理上、心理上的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反映了孩子對性知識的渴求,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他們對自身急劇的身心變化產生困惑,甚至因過度壓抑而產生性心理障礙,或因過度放縱而導致性犯罪。家長學習一些有關學生性健康教育的知識,不但可以改善家長對性健康的認識、態度,還能正確理解性發育過程中所出現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改善家長的性觀念和性態度,為孩子樹立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從而通過自我教育,提高婚姻生活質量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目前研究發現,學齡期青少年獲得性健康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老師(39%)、健康課(28%)、父母(16%)和電視(11%)等。學校和家庭是學生獲取性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家長在孩子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1世紀的家長應該承擔起這些責任和義務,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科學健康的幫助。這不但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且還能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拉近相互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孩子健康地發展,幫助孩子走好青春期性發育這段人生關鍵之路。
正確進行兒童性教育,我們應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是樹立正確的性教育觀;二是注意教育中父母的配合及性教育與性心理發育的同步;三是強化孩子的性角色意識;四是正確處理幼兒的性活動。
如何看待孩子對性別的好奇?
孩子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有關性方面的問題,就像是對諸如“天為什么要下雨”“魚為什么會游泳”之類的問題一樣,僅僅是滿足于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而已,并不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非要明白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不可。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幼兒性的心理在進入青春期以前一直處于十分低下的水平,性激素分泌的量也極少,但并不是說幼兒對性的認識完全沒有。
在與周圍人的交往與比較中,在家長、老師對男孩、女孩性別表現的描繪中,幼兒逐漸對自己的性別有了明顯的認識,對自己的性角色產生體驗,并越來越向著性別的社會角色特征方向發展。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除了染色體、激素、性腺及生殖器官能決定一個人的生理性別以外,影響幼兒性心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文社會因素。
如: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性別期望過分偏好,對孩子從取名字、買衣服到買玩具等未注意遵循社會性別角色的要求;單親家庭,使幼兒缺乏應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樣;父母親對子女的性方面的問題神秘化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社會傳播媒介不正確的宣傳教育等,這些都可能對幼兒性心理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引起性心理及性行為問題。
幼兒性心理及性行為存在的問題
幼兒性心理及性行為問題是多樣的,主要表現為性別認同障礙,對性的過分好奇,手淫或習慣性陰部摩擦等幾方面。
性別認同障礙: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生理性別感覺異常,把自己看做是一個與周圍異性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異性的現象。男孩女性化”在這一障礙中較為多見。
如何矯正幼兒出現的這些性心理或性行為方面的問題
幼兒出現的這些性心理或性行為方面的問題在其年幼時進行矯正是較為容易的,如果任其發展到成人時期,會出現一些較為嚴重的性心理異常,矯正起來十分困難。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性教育觀。
父母及老師應具有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知識,明白幼兒所提與性有關的問題是由于好奇所致,并要轉變談性色變、以性為恥的觀念,樹立起正確的性教育觀。
對于幼兒所提問題,父母應坦率、自然地進行解釋,不遮掩,不回避,不斥責,但也不要超越他們的心理發育階段去主動告訴一些他們不能理解的性知識,點到為止,順其自然。當孩子得到一個明確的答復以后,大多會滿意而去。
2、注意教育中父母的配合及性教育與性心理發育的同步。
首先,兒童性教育需要父母共同負起責任,需要從思想上認識一致、行動上互相配合。常常有這樣的情景:母親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孩子的眼神會轉向父親,似乎在問父親:“是這樣嗎”這時父親如說:“媽媽說得對。”會使孩子感到心滿意足。
其次,性教育是一個持續過程,要與性生理發育同步,因為性心理發育主要決定于性生理發育。父母在家庭內談論懷孕、生死或月經之類問題時,沒有必要避開孩子。
如果小女孩平時從家庭的談話中聽到過月經這個詞,那么當她到達青春期時會很容易接受月經這回事,而把它視為正常。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要知道月經的全部知識。如果小女孩看到衛生巾,問起它的用途,完全可以給她以簡明、直截了當的回答。這些回答宜粗不宜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早期性刺激。
3、強化孩子的性角色意識。
家長應培養兒童對自己性別的正確認識。男孩應著男裝,玩男孩玩的玩具,女孩亦然。父母不要讓孩子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應按孩子的性別來教育和培養孩子。
具體來說,家長應幫孩子找些不會排斥他的同性伙伴到家里來玩,讓他有較為廣泛而舒適的社交圈子。讓女性化男孩多參加體育活動,了解競爭、了解勇敢;“假小子”則應多參加唱歌、跳舞等活動,并從中了解女性的秀美、端莊、乖巧、細致。不鼓勵孩子異性化的行為,時刻注意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自我性別概念。
4、正確處理幼兒的性活動。
兒童會以不同的方式對性有所體驗。有些兒童自我觀察,自我觸摸,把玩弄生殖器作為一種引起快感的活動,少數兒童還將這種行為擴展為觀看和觸摸其他兒童的生殖器。
有的兒童還會進行性游戲,如擁抱,親吻等。對于學前兒童中出現的這類與性有關的活動,家長和教師不要采取恐嚇或懲罰的方式,對兒童進行壓制,不然會損害兒童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對這類問題的正確處理方式是順其自然,或者用玩具、講故事等方式將兒童的注意力自然地轉移到其他活動中去。
他們大多喜歡穿女性化的衣裙,喜歡洋娃娃,喜歡和女孩一起玩,姿勢和動作也與女孩一樣。“女孩男性化”在這一障礙中較為少見一些,她們表現出男性化的氣質與性格,喜歡“沖沖殺殺”之類的游戲,喜歡和男孩一起玩耍。
這種性別認同障礙直接的危害就是性角色的畸形,并導致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甚至影響到成人時期。
另外,有研究發現,男孩天生個性溫和、不活潑,男孩長得漂亮被大人當女孩看待,家長對男孩女性化行為加以鼓勵,男孩被父母打扮成女孩并當成女孩,過分和媽媽粘在一起,被過分保護而抑制了一些粗獷行為,在女性氛圍中成長、缺乏年長的男性認同對象、很少有機會接觸男性成人等,是男孩女性化的幾個主要原因。而女孩男性化也多可從個性、教育、環境等方面找到原因。
習慣性陰部摩擦:有些兒童愛用手撫弄自己的生殖器,部分女孩有時兩腿交叉上下移擦,或將小物體塞進陰道,年齡稍大的兒童則靠在突出的家具角上或騎坐在某種物體上活動身體,摩擦陰部。
兒童在習慣性陰部摩擦時,常常面部發紅,眼神凝視,表情緊張,有時還伴有出汗、氣喘等。這種不良行為習慣最早可發生在1歲左右,在學前期比較明顯,男性兒童更為多見。這種行為不伴有幻想,僅僅只是一種單純的撫弄或摩擦性器官的行為。
這種行為習慣有時是由于局部的疾病,如濕疹、包莖、蟯蟲病等引起的局部癢感而致,也可由于偶然機會而形成,一般十分頑固。學前兒童撫弄生殖器原屬無知,但如果成人給予過分的關注,甚至采用恐嚇、打罵的方法對兒童施加壓力,會使兒童對這種行為產生罪惡感和神秘感,有時反而會強化這種行為。
(責任編輯:嚴毓芳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