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科技在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所謂保暖思淫欲,各式各樣的色情刊物出現在了大街小巷,因此,兒童性教育逐漸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教育下一代“性問題”上,到底遇到什么瓶頸?我們的兒童性教育為何總是止步不前?精神上進步和物質上進步啥時能夠同步?這些問題都需要全社會去逐一剝繭推敲。
一、兒童性教育,不只是一個“避孕套”
1、兒童性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對性器官的理解
雖然我國10年前就開設了青春期教育課,但有關性的知識卻過于簡單、籠統,教師也很少能主動、清楚地講述有關知識,孩子對于“性”的探索,只能說是停留在簡單地性器官的了解。近年來,隨著各種媒體堅持不懈地對“性教育”的大肆渲染和不良影像制品的傳播。
兒童在廣泛而頻繁地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也包括性的信息,同時現在家庭經濟條件好了,家長對子女吃穿用是有求必應,更有甚者,一些家長盲目給孩子經常吃洋快餐、油炸類膨化食品,還有補品、營養品的泛濫,令部分孩子出現了性早熟現象加劇。
加之學校、家庭性教育又不到位,兒童性教育已經徹底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難題。那么,我們的兒童性教育還只是模糊地去學習那些抽象的性器官課程嗎?
孩子對于“性”的探索,不只是了解性器官那么簡單。父母需要了解他們行為后面的好奇和渴望,幫助他們完成性的啟蒙課。對器官的認識,是兒童性教育的第一課;沒有性器官的參與而能得到愛、溫暖、滿足感、安全感、歸屬感,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都是兒童性教育必不可以少的內容。
2、兒童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在國內,人們對性教育的認識一直以來有偏頗,常認為是性的生理教育,這是種技術觀點的誤解。其實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目的在培養健康人格。
其實性是一個人人格的核心,性健康教育就是孩子人格的教育。兒童的性健康教育應該包含:性別的教育、愛與生命的教育、情感與責任的教育和道德與法制的教育。
性別教育包括生理的性別(兩性生理差異)、心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的教育;愛與生命的教育包括愛護自己的性器官,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熱愛父母;情感和責任的教育包括青春期如何對待異性的情感,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道德與法制的教育包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性”,使自己的性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遵守法律的教育。
3、兒童性教育“尺度是關鍵”
現在,過多的性行為、性暴力充斥電視鏡頭,地攤上出售的小報小刊詳細描繪性過程等內容,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部分少年兒童,促使他們提前性成熟。而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結構,使兒童體內過早地分泌出性激素。
也是引起兒童性早熟的原因。不同家庭的尺度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尺度到底在哪里,而是明確有某種尺度需要孩子逐漸掌握。這種尺度同樣不是通過長篇大論去灌輸的。
家長成了兒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礙
家長在對兒童做性教育時遇到的困惑可分兩大類:一是因為觀念守舊。中國長期處于一個性禁錮的文化環境中,性是一個敏感話題。
父母年輕時,就沒接受過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說性?突破羞澀重點是在父母如何去改變觀念。
觀念就像把無形的枷鎖時時影響父母的行為教育舉止。二是因為知識匱缺。許多家長不知該怎么說,于是將責任推給學校。但學校應試教育壓力大,課表太滿排不進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隱私,而孩子們的發育有早有晚,學校難以做到有針對性。
所以,家長要摒棄“羞于談性、恥于談性”的禁錮,不僅應向孩子傳授人體結構和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還應該涉及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
在面對孩子提出的關于性的問題,其實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過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詞。其實,孩子的想法很簡單,父母正確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實、且趣味明了地告訴孩子答案。
同時父母要與學校保持良好的互動通過老師去了解孩子在校時的行為表現,共同找出適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讓學校和家長的性觀念不會滯后,跟上孩子的成長發育的需求。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對性健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這一現狀,開辟新的教育體系性教育路徑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最后呼吁,愛孩子,豈可沒有性教育?
(責任編輯:方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