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療法治腎病的兩大特色
腎關系到男人的幸福健康,許多男人不注意身體的一些變化,最終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全球醫院網的專家提醒你,要注意身體的變化預防腎病,如何判斷得了腎病。
藥物提高腎病患者生活質量
近期發表在《The Lancet》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每月使用一次的新型抗貧血藥物不僅能有效提高嚴重腎病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還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簡化傳統的貧血治療方案。
為了比較長效促紅細胞生成素(每隔2~4周用藥一次)與常規促紅細胞生成素(每周給藥1~3次)在改善血透患者血紅蛋白方面的療效,美國腎病研究所的Nathan Levin博士和他的同事們近期進行了一項研究。共有673名來自北美和歐洲的慢性腎病患者入組,在傳統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4周后隨機分為三組:甲基聚乙烯乙二醇-紅細胞生成素β(每2周給藥一次)、甲基聚乙烯乙二醇-紅細胞生成素β(每4周給藥一次)和傳統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組,療程為42周。結果發現,三組患者在血紅蛋白改善方面沒有顯著的差別,不良反應小,且組間相似。
研究人員指出,長效促紅細胞生成素不僅能有效提高慢性腎病患者的血色素,較長的治療間隔也簡化了長期治療的方案,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優化療法治腎病的兩大特色
防止腎病綜合癥的復發是治療是慢性腎臟病優化療法的一大特色
中醫藥在防治腎臟病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和悠久的歷史,中藥的無毒副作用,經濟便宜,療效可靠的特點使其在腎病治療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我院腎病治療中心在秉承傳統醫學的基礎上,結合數十位腎病專家多年臨床經驗,本著辨證與辯病施治的原則,分型用藥,成功研制出系列“中藥協定方”,如排毒泄濁、滋腎化淤,益腎固元,疏風勝濕,和胃代濁,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健脾固腎,祛腐生新等系列方濟,針對腎病不同類型以及各類腎病發展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中藥科研成果配方。精配的系列中藥方劑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顯著提高酶活性,減少氧自由基產生,從而阻止腎臟組織細胞的損害,增強了激素的作用,對以往使用激素治療不理想且對激素形成依賴性的腎病患者,我們根據患者對激素的敏感程度,服用激素的不同階段,用中藥的“滋腎固精”和“培補脾腎”法來調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分泌功能,用人體自然產生的激素來代替人工化學激素,并根據個體化情況用中藥增敏或部分減輕毒副作用,或部分來替代激素提高療效和防止反彈,通過逐步減少激素使用量,最終打破對激素所形成的依賴性,達到治療的目的。
特別提示:防止腎病綜合癥的復發是治療是慢性腎臟病優化療法的一大特色,許多病人對激素有效,但激素減量就要反跳,或停激素后一遇感冒就反跳,這類病人往往存在細胞功能低下,對這類病人除了要正規使用激素,即首劑量足,減藥慢,以及有的病人需要配合免疫抑制劑,專家認為中藥調理亦十分重要,通常應用“慢性腎臟病優化療法”中的“培補脾腎”治本,“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治標,此外,適當配合蟲草菌絲、蟬花胎盤粉、云芝糖肽等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物,通常運用以上療法后,病人細胞免疫功能就能恢復正常,激素就能按期順利撤除,停用激素后最好堅持6個月的中藥調理以鞏固療效,尤其是那些反復發作的腎病患者是十分有益的。
慢性腎臟病(CKD)優化療法對于中重度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是另一大特色
慢性腎臟病優化療法的最主要特點體現在它對中重度慢性腎功能的治療上。首先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由我們的中國中西結合腎臟病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共同會診制定出屬于這個人的定位與整體診療方案。通過我院自行研制的國家藥監局批準的國家準字號中藥,特色中藥組合協定方,特色腎病四單元外治療法,平衡液體療法等特色治療等,專門用于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使有透析依賴的腎病患者逐漸擺脫依賴,防止透析。有透析的患者通過延長透析時間,減少透析次數來緩解患者對透析的依賴。通過優化特色治療,可以有效保護健存腎單位,延緩腎衰進一步發展,達到恢復滿意的腎功能效果。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彤輝羅布麻茶的成分和功效是什么?
2024-10-24冬天手腳冰冷,吃萸蓯強腎膠囊能改善嗎
2024-10-24腎寶片的效果和作用如何
2024-10-24腎石通沖劑自行加量服用有無問題
2024-10-24服用腎寶片多久能見效
2024-10-24自行網上買藥嘗試效果可行嗎
2024-10-24重度腎積水患者牙疼能否吃甲硝唑?
2024-10-24想購買腎寶片,何處能買到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