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碎石治療后注意啥?
腎結石的癥狀取決于結石的大小,引起梗阻的程度和有無繼發感染。在腎孟中不活的結石而又無感染時,可長期無癥狀,甚至結石已引起腎功能不足時還無自覺癥狀,只在攝腹部X線照片時偶然發現。但大多數患者有癥狀。
腎結石早期有哪些信號
疼痛和血尿是腎結石的主要癥狀。約75%腎結石患者有腰痛。結石較大,在腎盂中移動度較小時,疼痛多為鈍痛,有時是隱痛。結石小,在腎盂內移動度大時。容易引起腎盂輸尿管聯接部的梗阻而出現腎絞痛。腎絞痛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嚴重疼痛,從腰部開始,沿輸尿管向下放射至膀胱。痛呈陣發性,一般持續數分鐘,亦可長達數小時,并有惡心嘔吐,有時病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呈虛脫狀態。
血尿是第二個重要癥狀,疼痛和血尿相繼出現是腎和輸尿管結石的特點;尤其是體力活動較多時,如勞動、運動、騎馬和乘車時突然發生疼痛和血尿。但血尿一般較輕,有時肉眼不能看出,但幾乎每個病例都能在顯微鏡下見到從少數到多數紅細胞,因此尿的顯微鏡檢查很重要。
一部分患者在臨床上并無結石病的典型疼痛及血尿,而因泌尿系感染的癥狀就醫。在這一類患者中如不追究引起感染的原發病因,不做泌尿系平片及靜脈泌尿系X線造影檢查,就容易忽略結石的存在。
腎結石患者偶有排出結石或小砂粒的病史,這就有助于診斷。雙側腎結石引起梗阻或患者唯一的腎(例如另一腎已切除)發生梗阻,可出現急性無尿。有時由于腎一腎反射,一例腎結石可引起對側腰痛。單側腎結石梗阻也可以引起急性無尿。
腎結石的治療原則:碎、溶、排、防
腎結石的治療,只有碎、溶、排、防四結合,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腎結石的治療在沒有體外碎石出現之前,對于一些比較疑難的病例,多采用手術方法進行解決,然而手術對于患者增加了經濟負擔,也加重了機體的損傷,特別是對一些腎功能尚好的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的疤痕是結石生成的良好溫床。手術中產生的一些縫合線頭,也易結石生成。雖然手術取石有這樣那樣的種種弊端,但是對一些腎功能不好,或有急性梗阻或化膿性感染者,手術又是挽救生命不可替代的方法。手術取石很多時候又無法一次取凈。
腎結石碎石之后注意啥?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關于腎結石的治療,一定是要碎石的,有一種方法是體外沖擊波來碎石,顧名思義,該種手術是在體外進行的,是目前臨床應用比較多的治療方法,,術后的護理同樣重要,如果術后護理做的較好,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治愈率,腎病也能加快愈合。
醫護人員應耐心對病人解釋碎石原理,爭取病人主動配合,說明體外碎石對人體傷害不大,相對于手術取石來說危險性較小,一般病人都可以承受。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如心電圖、胸片、腹部平片、靜脈腎盂造影等。為了避免腸管積氣影響術中定位的準確性,要求患者術前3日內禁食易產氣食物,術日晨禁食、禁水。
首先告訴病人不要隨便更換體位,避免定位不準確,造成碎石不理想。治療時有較響的像放鞭炮的聲音,事先應向病人說明,必要時可在治療前先請患者聽聽此聲音,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確定患者需要,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
碎石術后患者體力消耗較大,應予以補液,液速應稍慢,給予必要的抗生素和止血藥3~4日。術后3~4日,如無惡心,可鼓勵患者多飲水,必要時給利尿劑,有利于利尿、排石,并準備2~3個無色透明廣口瓶,仔細觀察有無碎石排出,必要時用紗布過濾尿液。
術后次日作心電圖、腹平片觀察結石情況,如無特殊情況,術后2~3日可逐漸增加活動量,應指導病人做各種活動,如單、雙腳跳躍和慢跑步,在坐椅上做顛簸動作,床上做左右轉和仰臥起坐、倒立動作等,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碎石排出情況決定鍛煉的強度及方式。碎石后密切觀察尿量及碎石排出情況,如碎石后立即劇烈活動,較小結石易排出,但較大結石碎石后可堵塞輸尿管,出現下尿道阻塞,導致腎功能改變,應及時解除阻塞,并給予止痛藥物以緩解輸尿管阻塞引起的疼痛,
(責任編輯:吳潔媚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腎寶片的效果和作用如何
2024-10-24自行網上買藥嘗試效果可行嗎
2024-10-24重度腎積水患者牙疼能否吃甲硝唑?
2024-10-24想購買腎寶片,何處能買到
2024-10-24慢性腎炎伴早泄及晨起腰酸是什么病的癥
2024-10-24藥物療程及服用數量如何確定?
2024-10-24男人喝佐卡尼丁口服液對備孕有無不良影
2024-10-24直立型蛋白尿能否服用腎炎四位片?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