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也能引起腎癌發病 高危患者防腎癌定期檢查
腎癌是生活中相當常見的疾病,大家要多重視腎癌這一疾病。對于腎癌的原因,更要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爭取更好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不過,很多人對于腎癌的原因都是一知半解的。那么,腎癌發病高危人群有哪些?哪些因素引起的呢?
遺傳是引起腎癌的原因之一
1、遺傳:這就是引起腎癌的原因之一,有一些家族內腎癌,在進行染色體檢查時發現。腎癌高發生率的人中第三對染色體上有缺陷。多數家族性腎癌的發病年齡比較早 , 趨于多病灶和雙側性。有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遺傳性斑痞性錯構瘤病的患者發生腎癌者多達28%~45% 。
2、食品和藥物:調查發現高攝入乳制品、動物蛋白、脂肪,低攝入水果、蔬菜是腎癌的病因里的危險因素。咖啡可能增加腎癌的危險性與咖啡用量無關。
3、放射:有統計使用過一種弱的α顆粒輻射源導致的124例腎癌的腫瘤中有26例局限在腎,但是未見放射工作者和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的放射暴露與腎癌的相關報道。這也屬于導致腎癌的病因。
腎癌男女發病比為2:1
腎癌在腎腫瘤中大約占了八成以上。據專家介紹,腎癌更“偏愛”男性一點,患者男女比例大約是2比1,高發年齡為40歲~65歲。近年來,30歲以下人群中也出現了腎癌患者。
這種病和腎小管上皮細胞病變有關,可發生于腎實質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多見,少數侵及全腎。一般是單側發病,雙側腎均發生病變的比較少。
腎癌的發病原因目前不清,國外有學者提出,通過腎臟排泄的化學致癌物質可誘發腎癌,激素、放射線、病毒感染、吸煙、長期服用非那西丁類藥物,長期接觸含鉛物質以及某些慢性腎臟疾病可能與腎癌的發生有關。
有醫學專家推測腎癌的發生受到環境、飲食習慣的影響,吸煙的人更容易患上腎癌。但是現在醫學界還沒有大量的數據來支持這些推測,腎癌的發生原因尚不明確,沒有根本的預防方法。但是,越早發現治療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很重要。
高危患者:定期健康查體
那么,怎樣才能早期發現腎癌,使患者得到更多的治愈機會呢?專家建議,年齡大于40歲、吸煙、肥胖、有家族史及從事石油、皮革、石棉等行業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健康查體。
1、推薦必須包括的實驗室檢查項目 尿素氮、肌酐、肝功能、全血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鈣、血糖、血沉、堿性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
2、推薦必須包括的影像學檢查項目 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聲,胸部X線片(正、側位)、腹部CT平掃和增強掃描(碘過敏試驗陰性、無相關禁忌證者)。腹部CT平掃和增強掃描及胸部X線片是術前臨床分期的主要依據(推薦分級A)。
3、推薦參考選擇的影像學檢查項目 在以下情況下推薦選擇的檢查項目。腹部平片:可為開放性手術選擇手術切口提供幫助;核素腎圖或IVU檢查指證:未行CT增強掃描,無法評價對側腎功能者;核素骨顯像檢查指證:①有相應骨癥狀;②堿性磷酸酶高;③臨床分期≥Ⅲ期的患者;胸部CT掃描檢查指證:①胸部X線片有可疑結節;②臨床分期≥Ⅲ期的患者;頭部MRI、CT掃描檢查指證:有頭痛或相應神經系統癥狀患者;腹部MRI掃描檢查指證:腎功能不全、超聲波檢查或CT檢查提示下腔靜脈瘤栓患者。
4、有條件地區及患者選擇的影像學檢查項目 腎超聲造影、螺旋CT及MRI掃描主要用于腎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PET或PET-CT檢查費用昂貴,主要用于發現遠處轉移病灶以及對化療、細胞因子治療、分子靶向治療或放療的療效評定。
5、腎穿刺活檢與腎血管造影檢查 腎穿刺活檢和腎血管造影對腎癌的診斷價值有限。對影像學診斷難以判定性質的小腫瘤患者,可以選擇行保留腎單位手術或定期(1~3個月)隨診檢查。對年老體弱、或有手術禁忌癥的腎癌患者或不能手術的晚期腎癌患者需化療或其他治療(如射頻消融、冷凍消融等)的患者,治療前為明確診斷,可選擇腎穿刺活檢獲取病理診斷。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腎病嚴重,中成藥補腎能否一起使用?
2024-10-24服用腎寶片期間抽煙是否有影響?
2024-10-24購買補腎類藥品價格越高效果越好嗎?
2024-10-24七葉皂苷鈉片有無副作用,腎炎患者能否
2024-10-24服用腎寶片期間能否喝毛冬青泡的水
2024-10-24請問哪里能買到匯仁腎寶口服液?
2024-10-24血小板凝集率增高應如何應對
2024-10-24慢性腎炎患者服用黃芪顆粒效果如何?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