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發現腎病綜合征 7大檢查方法要牢記
腎病綜合征有4個主要特征,即高膽固醇血癥、全身顯著水腫、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癥。腎病綜合癥早期癥狀非常輕微不易察覺,導致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延誤病情,其實腎病綜合癥早期是可以發現的。那么,到底怎么發現呢?
一、看早期癥狀
1、患者會出現腰痛的癥狀
腰痛是患者朋友最容易忽略的癥狀之一,大多數患者會認為腰疼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勞累所致。實際上出現無明確病因的腰背酸痛,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腎臟、脊椎及腰背部肌肉等。
2、患者的尿量會發生變化,或高或低
當患者的腎臟出現異常時,患者的尿量也會發生變化,正常人來講,每天排尿量大概為4-8次。如果沒有發熱、大量出汗、大量飲水等,小便量出現驟減或陡然增多時,應該到醫院做相關的檢查,看看是不是得了腎病綜合征。
3、患者小便時,會出現泡沫變多
其中泡沫增多說明尿液中排泄出來的蛋白多,很有可能是典型的蛋白尿,這是腎病綜合征的典型癥狀。即:腎性蛋白尿。
4、部分患者會出現水腫
患者在起床后,眼皮或臉部多會發生水腫現象,午后多消退。若過于勞累會使水腫加重,休息后便減輕。嚴重水腫會出現在雙腳踝內側、雙下肢、腰骶部等。
5、患者的尿液會變色
患者的尿液也會出現一些變色,濃茶色、洗肉水樣、醬油色或尿液非常渾濁如淘米水樣,此時應立即就診。
二、及時做檢查
1、及時正確地收集尿標本送檢:尿常規化驗是方便、靈敏、準確的診斷與病情及療效判斷的指標,必須重視。
2、對浮腫及急性腎炎患者要準確地記錄每日小時的出入量。浮腫患者應每周測體重一次,對腹水患者應增加每周測體重一次,對腹水患者應增加每周測腹圍一次。
3、對高血壓的患者應定時測血壓。
4、合并嚴重的胸水、腹水、尿毒癥性心包炎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常會出現胸悶、憋氣,不能平臥的癥狀,應及時調整患者的臥位。
5、補液時應精確計算每小時及每分鐘輸入量,嚴格控制滴速,防止心衰和肺水腫。
6、對使用利尿劑的患者,應密切注意用藥后的反應,警惕電解質紊亂的發生。
7、對浮腫患者做肌肉注射時宜深部注射,拔針后用棉球壓迫針孔約2-3分鐘,以防藥液溢出。
8、具體問題對癥處理,觀察腎功能早期損害表現,并注意采取保護腎功能措施,防止疾病發展、惡化。
三、與其他疾病鑒別
1、紫癜性腎炎 病人具備皮疹、紫癜、關節痛、腹痛及便血等特征表現,又有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腎炎的特點。若紫癜特征表現不典型,易誤診為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本病早期往往伴血清IgA升高。腎活檢彌漫系膜增生為常見病理改變,免疫病理是IgA及C3為主要沉積物,故不難鑒別。
2、狼瘡性腎炎 多見于20~40歲女性,病人多有發熱、皮疹及關節痛,血清抗核抗體、抗ds-DNA、抗SM抗體陽性,補體C3下降,腎活檢光鏡下除系膜增生外,病變有多樣性特征。免疫病理呈“滿堂亮”。
3、糖尿病腎病 多發于糖尿病史10年以上的病人,可表現為腎病綜合征。眼底檢查有微血管改變。腎活檢示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質增生,典型損害為Kimmelstiel-Wilson結節形成。腎活檢可明確診斷。
4、乙肝病毒相關腎炎 可表現為腎病綜合征,病毒血清檢查證實有病毒血癥,腎臟免病理檢查發現乙肝病毒抗原成分。
5、Wegner肉芽腫 鼻及鼻竇壞死性炎癥、肺炎、壞死性腎小球為本病的三大特征。腎損害的臨床特征為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或腎病綜合征。血清γ球蛋白、IgG、IgA增高。
6、淀粉樣腎病 早期可僅有蛋白尿,一般經3~5年出現腎病綜合征,血清γ球蛋白增高,心臟、肝、脾大,皮膚有血清γ球蛋白苔癬樣黏液樣水腫,確診依靠腎活檢。
7、惡性腫瘤所致的腎病綜合征 各種惡性腫瘤均可通過免疫機制引起腎病綜合征,甚至以腎病綜合征為早期臨床表現。因此對腎病綜合征病人應做全面檢查,排除惡性腫瘤。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腎病嚴重,中成藥補腎能否一起使用?
2024-10-24服用腎寶片期間抽煙是否有影響?
2024-10-24購買補腎類藥品價格越高效果越好嗎?
2024-10-24七葉皂苷鈉片有無副作用,腎炎患者能否
2024-10-24服用腎寶片期間能否喝毛冬青泡的水
2024-10-24請問哪里能買到匯仁腎寶口服液?
2024-10-24血小板凝集率增高應如何應對
2024-10-24慢性腎炎患者服用黃芪顆粒效果如何?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