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尿毒癥要充分喝水不憋尿 尿毒癥怎樣篩查?
尿毒癥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晚期的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但是尿毒癥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如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就會加重病情,嚴重者還會導致死亡。
如何早期預防尿毒癥
重視早期篩查
病史及癥狀:早期尿毒癥患者可常有納差,惡心嘔吐,頭痛,乏力和夜尿多,逐漸出現少尿,浮腫或血壓高。多數病人口中有異味,口腔粘膜潰瘍,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尿毒癥的癥狀可有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肢體麻木,嗜睡或躁動不安等神經精神癥狀,嚴重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有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者,提示并發尿毒癥性心肌病,咳嗽,咯痰或咯血,夜間不能平臥者,提示并發肺水腫或尿毒癥性肺炎;少數尿毒癥患者有胸悶,持續性心前區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發熱,可能為心包積液;如皮膚瘙癢,骨痛或肌肉抽搐,甚至行走不便。這些都是屬于較為常見的尿毒癥的診斷依據之一。
1、尿量改變:由于腎臟濾過功能下降,部分病人隨病程進展尿量會逐漸減少。即便是尿量正常,由于尿液中所排出的毒素減少,質量下降,不能排出體內過多的廢物。
2、胃口不佳:這是由于尿毒素潴留,影響消化功能所致,多數人不以為然。待病情發展,將會出現腹部悶脹不適、惡心、嘔吐,甚至大便次數增多或便質稀爛,此時病已較重。
3、高血壓:因為腎臟有排鈉、排水的功能,腎功能受損時體內會發生鈉和水的蓄留。另外,此時腎臟會分泌一些升高血壓的物質。因此,尿毒癥病人早期會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若有高血壓加之凝血機制差易致鼻或齒齦出血,要引起注意。
體格檢查:這也是屬于尿毒癥的診斷依據之一。多數血壓高,貧血貌或面色黝黑,顏面部或下肢浮腫。 尿毒癥患者可有精神神志異常,全身或局部出血,呼吸淺快或端坐呼吸,頸靜脈怒張,肺部干濕性羅音,心界擴大,胸膜或心包摩擦音,心率或心律改變,肝腫大及腹水等體征。
1、血常規
血常規檢查尿毒癥時,血紅蛋白一般在80g/L下,多數僅有40~60g/L,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小板數偏低或正常,但功能降低,紅細胞沉降率因貧血和低蛋白血癥常加快。
2、尿常規
尿常規檢查尿毒癥病人的尿改變,隨原發病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
3、血生化
血生化檢查血漿蛋白降低,總蛋白量常在60g/L以下,其中白蛋白的減少常較明顯,多低于30g/L。血鈣偏低,常在2mmol/L左右,血磷多高于1.7mmol/L。血鉀、血鈉隨病情而定。
4、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尿毒癥病人可作腹部X線平片檢查,觀察腎臟的大小和形態,有無泌尿系統內結石。腹部側位片可顯示有無動脈粥樣硬化。
(2)放射性核素腎圖、腎掃描檢查,對了解兩側腎臟的大小、血流量、分泌和排泄功能,均有幫助。
(3)腎超聲、CT,對確定腎的位置、大小、厚度以及腎盂有無積液、結石、腫瘤有幫助。
注意日常生活細節
1、不擅自服藥:一般市售的止痛藥如痛風特效藥或其它針劑或口服的止痛藥,如要長期使用時請與腎臟專科醫師討論,因長期使用止痛藥對腎臟有嚴重傷害。還有很多人在生病時自作主張購買抗生素服用,但服用抗生素過量時會妨礙腎臟的功能,尤其利尿劑更不可私自服用。
2、腎臟疾病找專科醫師:亂吃草藥偏方只有加速惡化,不幸得到腎病,請馬上看腎臟專科醫師做最適當的處理,亂找江湖郎中吃草藥偏方,誤了治療時機衍生更多的并發癥,甚至短期內會變成尿毒癥。
3、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慢慢地會硬化,尤其末梢微血管。因腎臟是由數百萬細微的血管組成的,所以糖尿病嚴重時,腎臟的功能也可能壞了。據統計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洗腎病人是由糖尿病末期引起。
4、充分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細菌,容易經由輸尿管感染到腎臟,每天充分喝水隨時排尿,也才不易結石。
5、控制高血壓:如有高血壓,要馬上找醫師診治,控制血壓在安全范圍內,因長期的高血壓會持續破壞腎臟的微細血管。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腎病嚴重,中成藥補腎能否一起使用?
2024-10-24服用腎寶片期間抽煙是否有影響?
2024-10-24購買補腎類藥品價格越高效果越好嗎?
2024-10-24七葉皂苷鈉片有無副作用,腎炎患者能否
2024-10-24服用腎寶片期間能否喝毛冬青泡的水
2024-10-24請問哪里能買到匯仁腎寶口服液?
2024-10-24血小板凝集率增高應如何應對
2024-10-24慢性腎炎患者服用黃芪顆粒效果如何?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