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果有奇效 失眠睡不好水果來幫忙
奇異果外皮除含有豐富果膠,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更包含奇異果中百分之八十的營養,因此食用其外皮為最佳地選擇。奇異果中所含纖維,有三分之一是果膠,特別是皮和果肉接觸部分。果膠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
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每天食用兩顆奇異果,就可以將睡眠品質提高百分之四十!睡眠障礙的產生與中樞神經過度喚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或是與壓力導致荷爾蒙大量分泌有關。奇異果中含有豐富的鈣、鎂及維生素C,有助于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遞,此外,它還含有其它水果中極為少見的鈣質,具有穩定情緒及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
奇異果的食療作用
奇異果性寒、味甘酸,入脾、胃經;
有清熱生津,健脾止瀉,止渴利尿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反胃嘔吐以及煩熱、黃疸、消渴、石淋、疝氣、痔瘡等癥。
葡萄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能很快的被人體吸收。當人體出現低血糖時,若及時飲用葡萄汁,可很快使癥狀緩解。
最近有研究證實,葡萄對改善失眠有很好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葡萄中含有能輔助睡眠的物質--褪黑素。褪黑素是大腦中松果腺分泌的一種物質,其與睡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晚上是褪黑素分泌旺盛的時期,預示著即將要睡眠了,早晨是褪黑素分泌最少的時候,也就是該睡醒的時間了。所以,它可以幫助調節睡眠周期,使不正常的睡眠情況得到改善。專家還說,葡萄酒中由于含有抗氧化劑和酒精,其所含有的褪黑素含量可能更高一些,更有助于睡眠。
${FDPageBreak}
葡萄的其他功效
葡萄不僅味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成熟的漿果中含有15%-25%的葡萄糖以及許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葡萄是一種滋補藥品,具有補虛健胃的功效。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的人,多吃些葡萄或葡萄干,有助于恢復健康,因為葡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索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糖分的含量很高,而且主要是葡萄糖,容易被人體直接吸收。
老年人胃氣虛弱,胃陰不足;或患有慢性胃炎,胃口不好的人,每次飯前嚼食葡萄干6-9克,既能開胃口,又可補虛弱。胃虛嘔吐的患者,可取葡萄汁一小杯,加生姜汁少許,調勻喝下,有止吐的功效。
聲音嘶啞的患者,可取葡萄汁與甘蔗汁各一杯混勻,慢慢咽下,一日數次,也有一定輔助治療的作用。對于高血壓患者,則可取葡萄汁與芹菜汁各一杯混勻,用開水送服,每日2-3次,15日為一療程。
民間用野萄萄根30克煎水服,用于治療妊娠嘔吐和浮腫,有止吐和利尿消腫的功效。還有人用新鮮葡萄根30克煎水喝,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
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紅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鈣、磷、鐵和環磷酸腺苷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王之美稱。
大棗中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C、鈣、磷、鐵等有益物質,具有補脾安神的作用,晚飯后用大棗加水煎汁服用或與百合煮粥食用能加快入睡時間。
${FDPageBreak}
大棗的其他功效
1、失眠:大棗20枚,蔥白7根,煎湯,睡前服。
2、高血壓:大棗10枚,洋蔥30克,芹菜根20克,糯米適量,煮粥食用。
3、神經衰弱:大棗10枚,枸杞15克,水煎半小時,再將雞蛋兩只打入同煎,至熟食用,每日兩次。
4、貧血:大棗50克,綠豆50克,同煮,加紅糖適量服用,每日一次,15天為一療程。
5、月經不調:大棗20枚,益母草、紅糖各10克,水煎服,每日兩次;或大棗5枚,生姜2片,桂圓肉適量,同煮食,每日一次,連服數日。
6、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棗10枚(炒焦),橘皮10克(或陳皮4克),共放保溫杯內,沸水沖泡10分鐘,飯前飯后代茶飲。
7、腹瀉:大棗10枚,薏米20克,干姜3片,山藥30克,糯米30克,紅糖15克,共煮粥服食。
(責任編輯:楊金梅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睡眠也有黃金時間段,如何科學規劃作息表
2024-09-10老人睡不著怎么辦
2024-09-06怎么治頑固失眠?教你如何一覺睡到天亮
2024-08-21怎么解決吃減肥藥失眠
2024-08-19治療失眠的藥物都有哪些
2024-08-15老年人失眠怎么治:成因、非藥物療法與綜合調理
2024-08-02調理失眠多夢,這些方法值得一試
2024-07-21缺鈣會引起失眠嗎?揭秘缺鈣對睡眠的潛在影響
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