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有關專家提醒:步行、游泳、跳舞、爬山等體力活動與藥物一樣,有個適度問題,如果把握不好,就會產生危險和傷害,因為體力活動強度與健康效益和運動傷害的大小同時成正比,所以一定要講究科學的健身方式和方法。
在近日由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等單位主辦的“體力活動的健康益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及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關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常翠青說,體力活動運動形式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有氧運動,又稱耐力運動,如步行、騎車,有利于心肺功能;二是無氧運動,又稱力量運動,如舉重、跳躍、快跑,可增強肌肉力量;三是屈曲和伸展運動,如太極拳、韻律操,可增強機體的柔韌性,預防肌肉和關節損傷。
需要做多少運動才能促進和保持健康呢?常翠青開出了以下“運動處方”:對于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是預防疾病的最低要求,運動形式最好三種類型都要涉及,可以分2次—3次完成;青年人要每天至少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60分鐘,同時每周至少參加能夠增強肌肉力量、促進骨骼生長的鍛煉,比如游泳、變速跑等;老年人應該重點鍛煉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和平衡能力,每天堅持散步、做廣播操、單腳站立等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國際醫學界推薦的可以對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的體力活動量為:每周活動3次以上,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強度為中等。其判斷標準是:稍微感覺疲勞,且心率相當于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70%。
此外,常翠青提醒,運動時要注意一些必要事項:一、先看病,后鍛煉。有健康隱患的人應預先看醫生,急性病患者一般不能運動,慢性病患者要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進行。二、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運動應立足于個人能力和目前的活動水平,運動量、強度和類型盡量滿足個人要求,以方便為原則。三、要循序漸進。缺乏日常鍛煉的人,一定要逐步增加運動量,尤其要重視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運動后的恢復活動,以避免運動損傷。
(責任編輯:宋莎莎 )
文章關鍵詞:
你可知道?運動也要運動得科學,這樣才能保證運動效果。詳細>>
現代人壓力大,常通過運動來減壓,可你知道運動鞋是大有講究的嗎?穿不合適會導致運動傷害喔。詳細>>
為何步行有利于糖尿病康復?詳細>>
經常坐在冷氣房工作的人,最容易腰酸背痛、肩頸酸痛,加上長時間打計算機,手腕也容易出問題。專家將告訴你一些簡單的運動,可以輕輕松松幫助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