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7年,時間追溯到1600多年前,東晉道教學家、醫學家葛洪游歷羅浮山,他被羅浮山秀麗的自然景色和遍地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所吸引,決定定居羅浮山修道煉丹。后來,他在羅浮山朱明洞建南庵,開始采藥、煉丹、修道、著書立說,他在《金匱藥方》、《肘后備急方》中記述了用羅浮山中草藥治病的案例。史書記載當時葛洪采集羅浮百草,熬煉出一種珍貴的藥油,葛洪稱之為“百草藥油”,醫治風寒腫毒等嶺南民間常見疾患,成為羅浮山一寶,標志著百草油的創制。
葛洪的百草油處方創制出來后,千百年來由羅浮山道士通過師師相傳秘傳下來,很多是口述,制作工藝未有詳細記載,提取植物精油的工序繁雜,制作技藝不是很穩定。到了明代,羅浮山黃龍觀道士陳伯輝在前輩古方的基礎上,發掘整理,利用羅浮山地區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煉就了功效奇特、藥性平和、內服外用俱佳的“百草油”,《廣東省志?宗教志》有載:黃龍觀道士陳伯輝熬制百草油成品。這也是將陳伯輝列為#$代傳承人的重要依據。
當時百草油成品由羅浮山道士傳承并用葫蘆盛裝,取義“懸壺濟世”,并在嶺南地區廣泛流傳與使用,以解嶺南地區各種瘴氣與疾病。因此,羅浮山道士被列為第二代傳承人。
百草油處方和技藝由羅浮山道士代代相傳至20世紀初期,后因戰亂流落民間,由羅浮山下陳氏村民收藏,其中陳玉泉便是第三代傳承人。后來因戰亂,陳玉泉為了保護百草油秘方不落入敵方手中,英勇犧牲。其兒子陳樂山(陳俶)為第四代傳承人,為了保護百草油秘方,攜秘方避難南洋。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立地方醫藥機構,并于1969年成立羅浮山制藥廠,陳樂山回國后將百草油秘方傳授給制藥廠,羅浮山下赤腳醫生葉國經為當時制藥廠廠長,以陳樂山(陳俶)的處方和制法為藍本,結合羅浮山老道士和老藥農的方子,理清淵源、確認藥材,延續了百草油的制作技藝,正式將百草油命名為“羅浮山百草油”,并進行批量生產,遠銷東南亞,將百草油文化發揚光大,葉國經也成為了羅浮山百草油第五代傳承人。
2000年,羅浮山制藥廠改制為廣東羅浮山藥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陳新泉、廖志鐘在繼承傳統制法及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和優化關鍵工藝參數,使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羅浮山百草油的制作從傳統手工制作發展到使用現代化機械輔助生產,陳新泉及廖志鐘也成為了羅浮山百草油第六代傳承人。
2009年,廣東羅浮山藥業有限公司改制為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經過第六代傳承人的努力,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中藥文化遺產,羅浮山百草油并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并于2011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為了將羅浮山百草油的制作技藝繼續傳承下去,陳新泉、廖志鐘在羅浮山國藥舉辦了羅浮山百草油收徒儀式,以此培養羅浮山百草油第七代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