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現場
兒子隨時要注射凝血因子
海鵬的媽媽站在他的右后方,小心地攙扶著他的右臂,他把左腿抬上一級樓梯再慢慢的把右腿放到同一級臺階上。10多分鐘后,他終于爬上了三層逼仄的樓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
這是他朋友潘軍的家。“我有點不舒服。”海鵬對媽媽彭茂琳說。彭茂琳沒說話,轉身打開冰包,拿出一小瓶粉末,包裝上印刷著“凝血因子”的字樣。她扭頭問潘軍的母親,“注射器呢?”潘軍的母親推開旁邊的房門,順手拿過兩支注射器和兩個棉簽。彭茂琳熟練地拆開包裝,稀釋藥品。海鵬緊盯著注射器,不斷提醒“把空氣推出來啊”。
彭茂琳一邊推著注射器里的空氣,一邊說,“要是剩下一點藥,我都恨不得再用水涮涮再接著注射進去,要不浪費啊,自己注射又能省三十多塊錢。”她把注射器交給兒子。“現在膝關節都已經變形了。”彭茂琳看著兒子說。海鵬的兩個膝蓋腫大,腿卻很細,看起來有明顯的變形。21歲的小伙子體重剛剛40多公斤。
屋子里的7個人坐在客廳四周,沒人說話。這7個人分為兩種,血友病患者和他們的家屬。
${FDPageBreak}
痛苦
受不了歧視,兒子輟學了
彭茂琳今年44歲,個子不高,瘦,因為外傷,腿腳有些不方便,與21歲的兒子海鵬相依為命。20年前,海鵬查出有血友病,從那開始,這種古怪的疾病徹底入侵她的生活。之前,彭茂琳一家的生活在當地令人羨慕。她的丈夫是個工人,她自己所在的單位屬于核工業部的下屬企業,效益一直很好。她的丈夫在經受多年的壓力之后,終于在兒子14歲那年與這個家庭分道揚鑣。
海鵬從1歲多開始,身上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很多青包,里邊還有硬塊。確診為血友病的那一天,海鵬腹腔出血,無法止住,醫生對彭茂琳說,“這孩子還有三個月的時間。”彭茂琳不認命,帶著孩子去成都,終于在血液研究所買到一種叫做凝血因子的藥,每瓶150元,是她當時月工資的四分之三。一年多的時間里,彭茂琳帶著孩子奔波于成都、武漢和北京。
為了給兒子治病,彭茂琳每天早上6點多到菜市場進蔬菜,晚上再由丈夫運到山上。重慶屬于山地,山下山上因為運輸成本不同,菜價會有差異,夫妻倆靠這種方式每斤蔬菜賺到兩角錢。休息日,丈夫就到山里去打野味,彭茂琳在家中制作好,拿到自己的單位賣給同事。這些收入加上夫妻兩人五百多元的工資,維持著三口人的生活和海鵬的治療費。
海鵬上學了。從幼兒園開始,彭茂琳就要給學校寫保證書,“出現任何意外,學校概不負責。”三年級時,彭茂琳一次去接孩子,看到黑板上寫著一行字,“海鵬,你是狗嗎?隨地大小便。”彭茂琳詢問孩子,海鵬很委屈,“我根本走不到廁所。”
初中一年級,再也無法忍受歧視的海鵬,輟學回家。海鵬退學這一年,彭茂琳為他買了一臺電腦,從那開始他有了一個新的窗口,整日與游戲為伴。也是通過這臺電腦,彭茂琳在網絡上認識了其他病友,讓她產生了把血友病患者聚集起來的念頭。
${FDPageBreak}
機緣
網絡上找到同病相憐的人
2005年,彭茂琳在“中國血友之家”網站上認識了一位廣州的病友。這個網站是幾個病友自發建立的交流平臺。血友病發病率為每10萬男性有5人為病人。中國約有6.5萬血友病人。根據199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研究所對國內24個省市37個地區的調查,僅有5000病人登記在冊。
那個廣州病友告訴彭茂琳他認識一位重慶的病友。彭茂琳與此人同住重慶涪陵區,很快就結識。“我們聊天,我就感覺很解脫,最起碼我能大膽地告訴人家我兒子的病和我的想法。”彭茂琳說。
他們經常在一起聊天,互相了解一些止血的土方法。逐漸,彭茂琳想,“血友病患者的家庭都很孤立,如果大家能都聚在一起,哪怕只聊聊天也是好的。”這個想法得到那位病友的贊同。對方居住偏僻,召集病友的事情大部分由彭茂琳負責。
從2005年8月份開始,彭茂琳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實施計劃。那一時期里,下班后所有的時間,彭茂琳都用在打電話上。很多病人居住在山區,缺乏相關知識,只知道自己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病,甚至連血友病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彭茂琳總是在電話里先描述自己孩子的病情,打消對方的戒心,再說明來意。三個月后,已經與80位重慶病友建立聯系。
${FDPageBreak}
籌備
歷盡艱辛,80位病友見面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彭茂琳決定召集自己認識的這些病友進行一次大型聚會。
因為長期以來與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交往,院方特意把自己的禮堂提供作為活動場所,并騰出七八張病床以備不時之需。聚會選在2006年1月1日,醫院特意設宴為到會病友慶祝新年。
那一次活動一共有80位病友參加,每位病人有一位家屬陪伴。會期三天,醫生們為大家講解血友病知識,并進行凝血因子的自我注射培訓。
“我現在想起來才知道當時自己膽子有多大。”彭茂琳回憶說。這種藥品需要按照病人體重進行注射,每公斤需要10個國際單位,如果病人發病,足量注射,一個人平均需要10瓶。在會議進行的三天期間,不斷有病人家屬報告自己的親人發生出血。
三天會議結束,所有病人安全回家,彭茂琳才松了一口氣。也是這次還算成功的聚會讓彭茂琳覺得應該成立一個民間組織,這樣就可以自己募集資金開展自救。
但是國內對民間組織的注冊管理非常嚴格,彭茂琳找到各個相關部門所得到的回答全部是,“需要一個上級主管部門才可以注冊。”彭茂琳所找到的民政以及衛生系統,以各種原因拒絕作為主管單位,一時間陷入被動。
轉機出現在2006年底。彭茂琳得知時任重慶市委書記的汪洋要途經自己廠區參加會議,于是寫了封信,說明重慶血友病群體狀況并表明需要注冊的迫切,通過結識的一位政協委員轉交汪洋。見信后,汪洋親批給兩位副市長,并責成相關部門辦理。2006年12月,彭茂琳拿到注冊正式批文,更名為“重慶血友病康復協會”,衛生局被指定為上級主管部門。從開始向各部門申請到最終由省委書記出面才注冊成功歷時半年。
在2007年4月份的成立大會上,他們得到包括彭茂琳本人所在單位捐款在內的三萬多元救助。和其他民間組織的接觸,彭茂琳覺得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募集資金和接受善款上,“那樣救急不救窮”。她決定開展“生產自救”。
${FDPageBreak}
自救
學剪紙,希望能夠自食其力
在潘軍家的桌子上,堆放著很多完成的剪紙作品和圖樣,全部是血友病患者親手制作的。彭茂琳一直喜愛剪紙藝術,自己曾經學習過裝裱,她決定把這個一技之長變成一個項目。
去年8月,由重慶市殘聯提供培訓場所和食宿,彭茂琳召集20個血友病患者和家屬進行一次長達25天的剪紙培訓。患者經濟條件都比較拮據,無論患者本人還是家屬最急切的是盡一切努力賺錢,他們對剪紙自救的方式頗為懷疑。
這樣的懷疑并沒有妨礙這20位病友的熱情。“他們特別刻苦,早晨四五點就拄著拐杖下樓到教室,晚上12點還在練習。”彭茂琳說。
剪紙只是逢年過節時家中張貼的窗花,市場并不好。也因為這些血友病患者的努力沒能在短時間內轉變為經濟利益,當初很多熱切的病友已經放棄剪紙。“到現在還堅持的只有兩個人。”彭茂琳有些無奈。
“我現在就是缺錢缺人手,有了資金就可以把工作室做起來,更多的病人加入,進入批量生產,就能推向市場。”彭茂琳說。
為了能夠盡快完成夙愿,彭茂琳在去年12月30日上滿了自己的第27年的工齡,提前內退,現在每月只有一千元工資。兒子的醫藥費很大一部分靠她的父母和妹妹幫助。由于用藥缺乏,國內血友病患者有98%的致殘率,生活無法自理也使得家屬無法工作。每月數千元的藥費,使得絕大多數家庭都背負著沉重的外債。
彭茂琳說,她現在只有兩個想法,一是盡快找到資金讓剪紙項目順利啟動;二是,經過自己協會的努力能讓國內的血友病患者免費使用上凝血因子。
(責任編輯:劉雯琪 )
文章關鍵詞:
血友病是一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性疾病。先天性因子Ⅷ缺乏為典型的性聯隱性遺傳,由女性傳遞,男性發病,控制因子Ⅷ凝血成分合成的基因……詳細>>
由于血友病是先天遺傳疾病,關節出血等癥狀一般從兒童階段開始,所以診斷和治療都應從兒童階段開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