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糖尿病腎臟病的監測與治療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的賴德源教授作客將以專業的角度為廣大網友介紹糖尿病腎臟病的最為關注的問題——
糖尿病,如何“招惹”了腎臟?
糖尿病也有可能導致尿毒癥,或許需要進行終身透析!這是真的嗎?
是的,從相關報道顯示的數據來看,“超過4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腎臟損害”、“II型糖尿病患者10—15年合并腎臟病,I型糖尿病患者則更早”、“糖尿病腎臟病造成腎功能衰竭的比例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
腎臟:糖尿病并發癥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的疾病,一個人如果得了糖尿病,身體機能往往不是單一的出現血糖增高問題,而是身體內各個器官都將會受到損害。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通過微血管的病變影響器官正常功能的運轉。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的賴源德教授說:“由于人體腎臟是由非常豐富的微小血管(毛細血管)組成,如果碰上糖尿病導致的微血管病變,自然而然地,糖尿病患者的腎臟成為糖尿病并發癥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注意血糖變化的同時,必須有這么一個概念:腎臟是負責排泄血液中的廢物與水分的重要器官,而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紊亂及其產生的一系列代謝產物,久而久之將導致微血管病變,最終累及腎臟并發生糖尿病腎病。
指標: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視的“一點兩段”
既然腎臟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淪陷”的陣地,那應該如何進行有效地防守呢?糖尿病病情控制在哪些范圍有利于保障腎臟的安全?賴源德教授提出: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視“一點兩段”——
一“點”:控制血糖
正常的血糖值分為空腹血糖值和餐后兩小時血糖值。以空腹血糖值為例,正常的情況應該介于3.9—6.0mmol/L之間,如果空腹血糖值高于7.0mmol/L,或葡萄糖耐量試驗中餐后兩小時血糖高于11.1mmol/L,則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依據。
對于已經確診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情況保持在6.0—7.0mmol/L之間即可,不宜為了“降糖”而“降糖”,一次性的、大幅度的“降糖”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低血糖”表現,嚴重者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賴德源教授表示:日常生活中堅持對血糖的監測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家中有血糖儀的糖尿病患者應該保持每天監測血糖4次,并做好詳細的血糖情況記錄,在復診時出具給??漆t生進行病情參考與評估。當然,這個記錄的前提必須是正確掌握自我測量血糖的方法。
兩“段”——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
如果說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那么糖化血紅蛋白則是反映監測近期3個月的血糖控制的情況。因此,糖化血紅蛋白被譽為糖尿病監測的“金標準”。
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小于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
賴德源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好能保證每3個月監測一次。其有助于幫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進患者的血糖達標,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由于腎臟是糖尿病并發癥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因此,即使沒有出現腎臟病變臨床表現特征的患者,也應該通過一些方式進行腎臟情況的監控。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尿微量白蛋白的指標來監測腎病的發生。
賴德源教授提醒:當尿中微量白蛋白超過20μg/min時,糖尿病患者應該開始警惕腎臟是否出現病變,建議這種情況的患者每3個月監測一次。因為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是早期發現腎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診斷指標之一。
(責任編輯:徐蓓蓓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糖尿病致雙眼失明一年多能否用谷胱甘肽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