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別讓糖尿病傷了腎 選藥的時候要考慮腎功能
腎臟疾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經濟負擔。從2006年開始,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四被定為“世界腎臟日”,其目的就是希望人們認識到腎臟的重要性,明白腎臟疾病是常見的、危害巨大而又可以治療的疾病。作為糖尿病患者,您需要關心和愛護自己的腎臟。那么,你知道糖尿病對腎臟的傷害是怎樣形成的嗎?
糖尿病對腎臟的傷害是怎樣形成的?
糖尿病專家指出,大部分病患在患有糖尿病10-20年后才發生腎功能不全,這是由于糖尿病的病人是一個全身毛細血管病變,主要是毛細血管基膜加厚,導致微循環異常,從而引發很多臟器、器官的異常,在腎臟能發生腎小球毛細血管基膜增厚,從而導致腎小球硬化癥。
一般在糖尿病約5~10年后可出現輕度無癥狀性蛋白尿,此現象的出現便提示臨床糖尿病性腎病已開始。開始時蛋白尿可是間歇性的,以后則變成持續性的。糖尿病有明顯蛋白尿的患者,較之無蛋白尿的患者預后差,但有很大的個體性差異,有的病患可存活20年以上,普遍至少是在10年以上。
糖尿病腎小球硬化在經歷長久的中度蛋白尿后,亦可逐步產生腎衰。發展至腎衰,快慢頗不一致,一般要經過很多年后才緩慢的發展至腎衰。一旦發生腎衰,則預后十分差。腎衰時,腎多無顯著的縮小,蛋白尿也無明顯減輕。如不透析,病人將死于尿毒癥。
選藥的時候要考慮腎功能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有些患者一看到藥物說明書上標有類似“影響肝腎功能”的內容就非常擔心,即使該藥物對自己的病情非常適合,也會棄之不用,而去另外尋找一些所謂對肝腎無任何毒副作用的“良藥”,畢竟,誰也不愿意“一病未平,一病又起”。但是,藥物真的有這么大的毒性嗎?應該如何在治病吃藥和保護肝腎功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呢?
由于不同的口服降糖藥作用機制不同,起效快慢不同,副作用也不同,何時服用很有講究。
雙胍類藥物--進餐中服用
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格華止,美迪康等,主要作用機制為減少肝糖輸出,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抑制或延緩葡萄糖在胃腸道吸收等。二甲雙胍對正常血糖并無降糖作用,單獨應用不引起低血糖。由于其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少數患者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因而,主張進餐中服用或進餐后立即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磺脲類胰島素
促分泌劑--餐前20~30分鐘服用
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如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優降糖、消渴丸)、格列吡嗪(優噠靈、美吡達、迪沙、瑞易寧)、格列齊特(達美康)、格列喹酮(糖適平)、格列美脲(亞莫利)等。主要作用機制為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其降糖作用有賴于尚存在的相當數量有功能的β細胞(30%以上)。服藥時間應在進餐前20~30分鐘內,如服藥后未按時進餐可致低血糖反應,如服藥后過早進餐甚至餐后才服用,往往達不到理想的降糖效果。當然,由于瑞易寧是控釋片,格列美脲為長效制劑,也可于早餐前即刻服用,同樣有效。
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餐前15分鐘服用
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如那格列奈(唐力)、瑞格列奈(諾和龍、孚來迪)等。主要作用機制也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其特點為口服后作用快,為快速餐后降糖藥,宜在餐前15分鐘或餐前即刻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進食第一口食物時嚼服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拜唐平、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等。主要作用機制是在小腸黏膜刷狀緣競爭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麥芽糖酶和異麥芽糖酶,延緩葡萄糖和果糖等的吸收,可降低餐后血糖。應在吃第一口食物時嚼服,不進餐或不進食碳水化合物時則不服藥。
噻唑烷二酮類--早餐后服用
噻唑烷二酮類,如匹格列酮(艾可拓)、羅格列酮(文迪亞、愛能、維戈羅)等。主要作用機制是增強胰島素在外周組織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為胰島素增敏劑。主要用于較肥胖的2型糖尿病,尤其存在明顯胰島素抵抗者,可單獨或與其他類口服降糖藥、胰島素聯合應用,可于早餐后服用。
(責任編輯:吳潔媚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糖尿病致雙眼失明一年多能否用谷胱甘肽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