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的副作用多 注意日常生活可增強療效
胰島素的副作用是什么呢?胰島素對治療糖尿病有著神奇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很多用胰島素來治療,那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有什么副作用呢?自從胰島素問世以來,挽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說它“神奇”一點也不為過。然而,就是這么“神奇”的藥物,在其應用的道路上,至今還常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礙。這些阻礙就像一只只“攔路虎”,令許多需要胰島素治療但尚未開始應用的患者朋友們聞風而膽寒,令已開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朋友們紛紛打起了“退堂鼓”。趕緊和家庭醫生一起來了解胰島素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吧。
胰島素作用
胰島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調節代謝過程。對糖代謝: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糖原合成,抑制糖異生,使血糖降低;對脂肪代謝;促進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貯存,減少脂肪分解;對蛋白質;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促進蛋白質合成的各個環節以增加蛋白質合成。總的作用是促進合成代謝。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的激素。作用機理屬于受體酪氨酸激酶機制。
副作用
一、疼痛
從未注射過胰島素的患者朋友,可能一想到那明晃晃的針頭,就開始緊張、腿肚子發軟了。注射胰島素會產生疼痛感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如果詢問一百個注射過胰島素的病友,恐怕有九十九個都會告訴您:注射胰島素的疼痛感非常輕微!由于胰島素針比其他注射針細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藥物注射或疫苗接種輕微得多。當然,凡事都有萬一,假如出現疼痛特別明顯的情況,有可能是進針時碰到皮下神經所致,這時如果疼痛還能忍受,您可以迅速注射完畢拔針;假如疼痛無法忍受,那您應該更換部位再行注射。一般而言,胰島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小,且吸收穩定和注射方便。
二、低血糖
低血糖的確可怕,尤其是無癥狀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直接導致患者昏迷。不過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較小。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患者不需要掌握如何預防及應付低血糖的發生,有備方能無患。應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是很常見的,尤其在餐前和夜間,但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常比較輕,危害性較小,多數通過兩餐間或睡前加餐可預防或避免。
三、脂肪墊
脂肪墊的形成,是由于長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島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這種脂肪墊的存在,會影響局部胰島素的吸收。脂肪墊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范措施非常簡單——只需要患者朋友有規律地更換注射部位即可。
四、胰島素抗體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數月后,體內可產生胰島素抗體,使胰島素活性下降影響療效,并導致胰島素用量逐漸增加。究其根源,可能與胰島素制劑中的某些雜質成分有關,解決辦法是換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制劑。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臨床應用的不管是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還是人胰島素類似物,已很少或幾乎不產生胰島素抗體。
五、體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連續使用胰島素一段時間后,隨著血糖得到控制,同時發現自己的體重常有所增加,多數患者常把責任全部推到胰島素頭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島素。對此,我們應該具有清醒的認識。誠然,在應用胰島素使血糖獲得控制后,尿中隨之流失的葡萄糖減少了,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損耗,導致一定程度的體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體重增加并不全是胰島素本身惹的禍,假如患者在應用胰島素的基礎上,合理控制膳食、加強體育鍛煉,使熱量攝入和消耗達到平衡,試問患者體重還會增加嗎?應用胰島素后的體重增加,一般可以通過聯合用藥(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飲食控制、運動調節等方式來控制,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對此多慮。
六、水腫
患者用胰島素使血糖控制后4~6日可能發生水腫,多見于面部,也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在四肢等部位,這大概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有關,稱為胰島素性水腫,這種水腫大多并不嚴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會在一個月內漸漸自行消退。
七、局部瘀青
某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島素后發現,注射部位局部皮膚會出現瘀青。其實這不止會在胰島素注射后出現,其他藥物注射也可能出現這一現象。原來,注射后局部瘀青并不是由藥物或胰島素引起的,而是與注射時導致的毛細血管損傷有關,一般這種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處理。為了防止局部瘀青,可以在注射后立即按壓注射部位幾秒鐘。
八、脂肪萎縮
脂肪萎縮臨床上較為少見,可分為先天性及獲得性兩種,注射胰島素導致的脂肪萎縮屬于后者。患者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可出現皮下脂肪萎縮,形成不易察覺的小凹陷,這種情況的真正成因還不十分清楚,但研究發現,使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制劑,并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可有效預防皮下脂肪萎縮。
九、胰島素過敏
胰島素引起過敏反應者并不多見,這種反應與胰島素制劑中的雜質蛋白、患者個體差異以及免疫功能強弱有較大關系,癥狀大致上分為局部和全身兩方面:局部過敏反應一般在注射后2~12小時發生,為注射部位局部出現的紅腫、瘙癢、水皰、硬結等,一般持續2小時后逐漸消退。為了預防出現局部過敏反應,應注意經常變換注射部位,注射胰島素時進針稍深一點,達到皮下組織。全身過敏反應可表現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腫、呼吸困難、哮喘,重者可發生休克,一般發生在停用胰島素數月后又恢復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對這類患者可采用脫敏療法。
十、皮膚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膚出現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胰島素注射絕不是主要和決定因素。首先,糖尿病患者組織含糖量高,這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溫床”;其次,不注意皮膚衛生、注射時不注意無菌操作,使得細菌更易于侵入機體;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復能力都較差,使得感染容易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控制血糖是預防感染的根本,注意個人衛生、注射時的無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手段。只要防范措施做到位了,患者注射胰島素一般不會引起感染。當出現了感染怎么辦呢?除了常規的抗生素、消炎藥之外,對于較嚴重的感染,可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后,在呋喃西林或慶大霉素紗條上視病灶大小滴入8~20單位胰島素,進行引流或貼敷,每日換藥1次,可增強組織細胞對血糖的利用,降低局部組織的含糖量,抑制細菌繁殖,效果較好。
日常生活注意
一、控制體重:超重和肥胖可造成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體重,以減少胰島素的用量,保護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的正常功能。
二、改善代謝異常: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高脂血癥、血液高黏狀態、高尿酸血癥等多種代謝異常可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應積極改善。
三、適當增加運動量:適宜的運動有助于胰島素發揮作用,加速機體有關組織如肌肉、脂肪等對于葡萄糖的利用,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
四、劑量適宜: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應該根據飲食和運動習慣的變化微微調整,合理使用各餐胰島素,安全控制血糖。
五、選擇合適劑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動物胰島素的劑量會大于人胰島素或人胰島素類似物的劑量,應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合適的胰島素類型。
六、使用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等胰島素增敏劑可以增加肌肉、脂肪、肝臟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胰島素用量。
(責任編輯:吳燕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糖尿病致雙眼失明一年多能否用谷胱甘肽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