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飯是糖尿病真兇嗎?糖友日常應多吃蔬菜
白米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主食之一,餐桌上基本上離不開白米飯。現在要是告訴大家白米飯可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您應該非常詫異,那么真實情況是否是如此呢?實際上,白米飯確實有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接下來就來為您做詳細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米飯會導致糖尿病?
近日,一則名為“白米飯—垃圾食品之王”的帖子在微博、微信流傳,帖子中提到白米飯的升糖指數高達87,與油炸馬鈴薯條一樣危險!對糖尿病病人來說,一碗一碗吃著白白的米飯,相當于吃一碗一碗的糖。其實國內外曾經做過多次研究,提示白米飯會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白米飯的平均消耗數量在西方和亞洲國家之間存在差異,中國人平均每天要吃四份白米飯,而西方國家的人平均一星期才消耗五份左右。研究結果表明,白米飯消耗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越高,研究人員估計每增加一份白米飯(假設每份158克),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增加10%。相比于糙米,白米包括的纖維、鎂和維生素含量低,而這些營養物質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因此報告稱,高消耗白米飯的人因為上述營養素攝入量降低,可能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
但是專家表示,不能夠直接將米飯和患糖尿病的風險和主食掛上鉤。“其實問題并不是出在米飯上,而是出在‘白’上。”專家說,精白米的確會對血糖的上升造成影響。精白米是經過加工處理后的大米,纖維含量較少,更加容易消化吸收,所以餐后血糖上漲的速度才會加快。如果身體一直處在高血糖的狀態,沒有進行足夠的運動來消耗,就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而沒有精磨過的各種糙米,或者是黑米、紫米等,纖維含量比精白米要多,如果混合起來煮成米飯,消化的速度就明顯比精白米要低。
三白食物是糖尿病真兇?
日本人同樣吃白米飯,為什么糖尿病發病率卻低于我國?專家表示,中國人糖尿病發病率高的原因不能全怪“三白食物”。“可能很多人會說,古人也一直吃米飯,為什么不會得糖尿病。實際上我們現在的主食已經吃得遠遠比以前少了。”專家認為,國人的飲食結構不夠合理才是糖尿病發病的“元兇”之一,“我們現在的飯量已經少了很多,而且飲食結構中高油高鹽食物、油炸食物的比例增加,這些都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專家說,日本人雖然同樣以白米飯為主食,但他們的飲食結構更加類似于“地中海飲食”,食物結構中海鮮、生鮮以及少油食物占到了不小的比例,這些都是比較健康的飲食。
另外,米飯的溫度也會對于血糖的上升造成影響。米飯越熱,血糖吸收的就越快。等到米飯的溫度下降時,米飯中的“抗消化淀粉”增加,消化吸收率下降,餐后的血糖反應便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日本人喜歡吃壽司飯團,其實就是冷卻后的米飯。“三白食物”雖然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避免吃這些食物,只要患者合理調理要自己的飲食,還是能有效防止糖尿病的發生的。那么日常糖友吃什么比較好呢?
糖尿病飲食:
一般來說,糖尿病人可以常吃小米粥。含有豐富的磷、鈣、鐵、硒、鋅、鎂等元素,可調節血糖水平,利尿降壓。還有蕎麥餅、玉米粥、赤豆粥、大麥粥、豆腐、豆腐腦、豆腐絲、麥麩餅、燕麥片、煮玉米筍、黑芝麻糊、黑豆餅、烤黃豆、煮白扁豆、綠豆餅。
蔬菜類宜食:蔬菜對血糖的影響較小(淀粉類蔬菜除外),因蔬菜含豐富的無機鹽、維生素和纖維素。另外,洋蔥、甘藍、西紅柿等還含有生物類黃酮,其為天然抗氧化劑,能維持微血管的正常功能等。提倡糖尿病患者多食用蔬菜。還有苦瓜,所含苦瓜皂甙被稱為“植物胰島素”,有明顯降糖作用,尤其適合2型糖尿病患者食用。
適宜的食物:海帶、紫菜、煮扇貝、清蒸鱔魚、煮蚌肉、清燉黑魚、海蜇皮、燉泥鰍、煮田螺、清燉鯽魚、清燉鰱魚、煮牡蠣、燉青魚、清燉黃魚、清燉草魚。
宜食水果:草莓、山楂、桑椹、獼猴桃、香蕉、無花果、石榴、柚子。
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飲食中應當有以下食物構成,即主食(糧食)、奶類、蔬菜、水果、肉、蛋、魚、蝦、豆類及豆制品以及植物油等。
(責任編輯:潘瑋璐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是怎樣的一種病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