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不適或因糖尿病 糖友需護好腸胃防6傷害
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很多糖尿病友都會有所了解,但是,可能有些糖尿病友還不知道,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還有可能會累及到胃,出現胃輕癱。
腸胃"微不適"或患上糖尿病
胃就像是一個可以動的“肌肉袋”,由斜行、環形兩層強勁的肌肉所構成,它通過來回反復的蠕動,將胃內的食物向下排出,即胃排空。胃輕癱,通俗地講就是由于人體的胃部動力不足,胃腸蠕動能力下降,導致胃排空障礙而使得食物在胃部停留的時間延長,從而出現厭食、早飽、惡心、嘔吐、腹脹、吞咽困難等消化道癥狀,尤其是在餐后,這種癥狀會更加明顯。
目前認為糖尿病引起的胃輕癱可能跟胃腸激素失調、微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糖尿病相關的代謝障礙有關。但是又由于胃輕癱表現出來的癥狀與一般胃腸道疾病的癥狀極為相似,使得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現這些癥狀時,也常常會誤以為只是胃腸道方面的問題,結果按胃腸道疾病的治療方案治療一段時間后,病情卻沒有得到緩解,甚至還可能會因延誤治療而使得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出現有不明原因的胃腸道癥狀時,需要提高警惕,尤其是老糖友,由于老人們的消化器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一定的退行性改變,胃腸道分泌和蠕動功能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同時病史較長,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管及神經系統并發癥較多,這些不利因素都可能會對胃腸道蠕動功能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當老友們出現有如飽脹、腹痛、嘔吐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一旦確診為因糖尿病而并發的胃輕癱時,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糖尿病對患者腸胃有哪些影響?
1、代謝紊亂
當血糖水平≥15mmol/L時,會抑制消化間期移行性復合運動(MMC)。糖尿病導致MMC周期延長或引起MMC紊亂,導致胃腸運動障礙,導致胃輕癱、便秘、腹脹等癥狀。糖尿病患者在胰島B細胞損傷時,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可導致腹瀉。
2、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微小血管病變會導致消化道平滑肌變性, 使消化道的收縮功能減弱。由于每個人對產生微血管病變的敏感性不一致,即存在對微血管病變的遺傳差異,因此微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與病情控制的好壞不一定呈 正相關。如果糖尿病得不到控制,高血糖及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增多,常導致微血管病變發生。糖尿病發生后一般2~3年后才會發生微血管病變。
3、自主神經病變
長期高血糖可誘發自主神經病變(即內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支配胃腸的神經受損,胃張力降低,胃蠕動減慢,而引起胃排空延遲或胃-幽門-十二指腸動力異常繼而影響整個胃腸道的運動功能。代謝物通過小腸時時間延長,使腸腔內的細菌過度繁殖,脂肪吸收不良,引起腹瀉;當進食后不能引起胃-結腸反射時,可產生便秘;肛門括約肌的基礎張力降低時,可能出現排便失禁。
4、高血糖
高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進餐后胃排空滯留時間延長,尤其當進食固體時,胃半排空時間明顯延長。研究表明,胃的運動、排空受血糖濃度的影響,即血糖增高可以抑制胃排空速度,胃排空延緩又使血糖濃度不易控制,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5、胃腸道激素變化
胃動素、胃泌素、胰多肽、生長抑素、胰高血糖素等水平的改變都可影響胃腸道運動功能。這些激素的變化與自主神經病變、胃腸動力障礙和血糖變化有關。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胃腸道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結構、功能發生了明顯變化,胃腸道中胃泌素、生長抑素等濃度顯著降低,這可能引起胃腸道運動異常。
6、繼發感染
由于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導致的胃腸道細菌或真菌感染,可加重疾病癥狀。
在溫暖潮濕的季節,比較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有痢疾、腸炎等,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發生了胃腸道疾病,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平衡,影響血糖的穩定,嚴重者會導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減少攝入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避免吃一些過夜的,沒有進行高溫加熱處理的食物。有消化道疾病的病人不要口服拜糖平。
(責任編輯:潘瑋璐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是怎樣的一種病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