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輕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并發癥 及時了解風險因素,積極應對!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了解風險,了解應對。今天,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開展了“聯合國糖尿病日:風險與應對”大型義診活動。現場為群眾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和篩查機會,幫助參與者評估糖尿病風險,并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包括飲食、鍛煉、生活方式和藥物管理方面的指導。
(義診現場)
中山三院副院長、內分泌科學科帶頭人陳燕銘教授在義診活動現場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節奏的加快,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我國20歲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發病率已達12.7%;60歲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發病率甚至達到20%以上。但是糖尿病也是可防可控的,關鍵在于早期篩查、及時干預。希望通過這種義診活動能夠引起更多群眾對于糖尿病的重視。
糖尿病呈年輕化趨勢,認識風險因素提前預警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居世界首位,總人數約為1.164億人。許多人都知道糖尿病,但他們了解到的關于糖尿病的內容可能只是片面的。一些人認為,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輕人不用太擔心;而有些人認為,糖尿病很常見,沒什么大不了,那些得了糖尿病的不照樣活得好好的嗎?
實際上,糖尿病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后影響人類健康的第3大因素。作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可以導致多種并發癥,包括心血管疾病、腎功能受損、視網膜病變、神經系統問題和足部潰瘍等。
另一方面,糖尿病及前期患病率逐年攀升,且有年輕化趨勢。比起中老年患者,年輕患者往往需要帶病生存更長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疾病的進展,他們出現并發癥的風險也更高。“各類的糖尿病中,以2型糖尿病占大多數,且多見于中老年人,但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不可忽略。在中學或者大學里,都能看到糖尿病群體。而這些年輕患者中有的在剛診斷的時候已經發現了并發癥,比如高脂血癥、高血壓、合并脂肪肝等。針對這樣的患者一定要盡早就醫就診,由專業醫生制定治療方案,同時在生活方式方面積極進行干預。目前控制糖尿病的藥物還是有非常多的,總體而言藥物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少的。”陳燕銘教授指出。
糖尿病發病機制復雜,而提前加了解發病的風險因素,可以幫助高危人群做好預警,進行積極防控。
(陳燕銘教授在義診現場為群眾提供建議和指導)
糖尿病風險因素:
1.有糖尿病前期史,包括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受損或兩者同時存在;
2.年齡≥40 歲;
3.超重BMI≥24 kg/m2(體重/身高的平方)或肥胖BMI≥28kg/m2 和/或向心性(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4.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5.缺乏體力活動者;
6.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史的女性,或有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病者;
8.有高血壓史,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者;
9.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1mmol/L 和/或 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者;
10.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11.有一過性類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12.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郁藥物治療。
及時篩查、早期干預,積極應對糖尿病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是具有家族遺傳背景的,但即便在這樣的基礎上,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是能夠做好糖尿病的防控。比如,超重、肥胖在眾多風險因素中屬于可逆轉的因素。把體重管理好,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即便是已經發生糖尿病的患者,積極控制體重,對于病情的緩解也有很大的幫助。”陳燕銘教授說道。
此外,對于風險人群,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定期到醫院內分泌科咨詢醫生,進行糖尿病篩查。糖尿病的主要篩查方法是糖耐量試驗,操作方法是先進行一次空腹抽血,抽血后口服含75g無水葡萄糖兌換的水溶液,飲用完畢后1小時、2小時再各抽一次血。檢查結果出來后,醫生會結合患者的癥狀表現以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進行診斷,通常可分為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這幾個情況。
“糖尿病前期,即血糖指標異常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情況。這是一種處于在正常血糖跟糖尿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它有可能會進展為糖尿病,也有可能一直停留此階段。這個階段,生活方式的干預是最重要的,可以從科學合理飲食、加強運動以及調整心態這三個方面著手。”陳燕銘教授介紹道。
而對于糖尿病患者,通過早期科學規范治療、及早預防并發癥,“糖友們”也可以與“糖”和平共處。“目前糖尿病的逆轉難度是比較大的,而且隨著疾病的發展,出現的一些并發癥也是不可逆的。但是糖尿病可以緩解,緩解的時間有長有短。患者在進行規范的治療和管理后,可期望達到完全緩解或者是部分緩解的狀態。”陳燕銘教授說道。
糖尿病的應對措施:
1.健康飲食:合理的飲食結構,均衡的飲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類、瘦肉、魚和豆類的攝入。
2.體重管理:控制體重,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適度減重,避免體重波動。減重應以“減脂增肌”為目的。循序漸進,長期維持。
3.體育運動:運動有助于提高代謝水平和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運動前進行安全性評估。包括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多樣的運動形式有利于增強運動的趣味性和依從性。
4.定期檢查: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評估干預效果,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在家也應規律監測血糖,及時登記。做好血糖的自我監測管理。
5.戒煙限酒:戒煙,限制酒精攝入,避免過度飲酒。
6.藥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規范化用藥或者注射胰島素,以幫助控制血糖水平。
7.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應掌握相關的糖尿病常識,可通過醫院公開課、公眾號、宣傳欄、宣傳手冊進行了解。
(義診團隊合影)
(責任編輯:張穎琳 通訊員:甄曉洲)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病吃藥后多久能緩解癥狀
2024-10-21得了甲亢會導致皮膚變黑嗎
2024-10-21甲亢病治療期間越來越胖是咋回事
2024-10-21甲亢病會不會引起腹瀉的出現
2024-10-21甲減病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2024-10-21甲減會不會導致面部浮腫
2024-10-21甲減患者適合吃牛肉嗎
2024-10-21哪些因素會導致胎兒停止發育
2024-10-20
熱門文章
糖尿病iv期是第幾期?詳解糖尿病分期與病情管理
2024-10-22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飲食食譜:科學飲食,穩控血糖
2024-10-22糖尿病腳腫:成因、風險與治療護理全解析
2024-10-21糖尿病腳腫了是什么原因
2024-10-21糖尿病幾型嚴重?
2024-10-21低血糖的并發癥有哪些
2024-10-18空腹血糖6.0正常嗎
2024-10-18糖尿病腳潰爛怎么治療?專業解答在這里!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