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有著校際交流的悠久歷史,這一傳統在二戰解放前就已開始。正所謂,上天關閉你一扇窗,一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恰巧,同濟大學要選拔人才到海德堡大學學習。為了爭取這次機會,楊建勇上午上班,下午和晚上進行德語培訓,這樣堅持了一年。[閱讀全文]
他要“錢”,還要博士學位……
1993年,楊建勇最終以德語全校第二名、專業課達優秀水平的成績獲得了以訪問學者身份到海德堡大學學習的機會。按道理,訪問學者在海德堡大學不能進行臨床診斷工作。但由于海德堡大學比較認可同濟大學的訪問學者,加上自身較好的技術水平,楊建勇到海德堡大學不到2個月,就被批準進行介入手術。
海德堡大學給予了楊建勇寶貴的財富,這可不僅僅指學習機會。按照計劃,楊建勇只能在海德堡大學學習一年,但由于他跟當地醫生和教授相處融洽,而他的工作能力又被高度認可,于是當時帶領他的教授提出了讓他繼續留在那的意愿。
“我說呆下來可以,但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柱。我還要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楊建勇當時的工資只有950馬克,租房已經花去500馬克,生活保障非常困難。對這些要求,楊建勇的導師爽朗地答應了。在隨后2年里,楊建勇的工資能輕松養活一家三口,他還在1995年獲得了博士學位。
盡管給他全家辦了德國簽證
1996年,楊建勇帶領全家回到了武漢。原本,楊建勇還可繼續呆在海德堡大學。“洪堡大學的一位放射學教授親自帶我全家來到當地到移民局,幫我辦理好了全家的工作簽證手續,來回飛機票也都買好了,讓我休假后就可立即回德國。”中國人到國外辦簽證,老板一般不會參與太多,但教授卻親自帶領楊建勇去辦理,這對他而言是個莫大榮幸。按理說,楊建勇已經有足夠的條件在海德堡生根發芽,可是他最終卻選擇放棄回到中國。“因為國外發展很難,而國內正好在發展。”他說。
之所以說在國外發展難,是因為楊建勇看到了國外平靜外表下隱藏的激烈競爭。他說:“繼續留在海德堡工作,有可能只能做介入工作,因為要想做其它工作都得靠語言。要知道,德語講話并不難,但語法太復雜,以致寫文章時容易錯漏百出,這不利以后長期發展。”于是,楊建勇毅然決定回國。
說說你對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