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副主任、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移植團隊帶頭人、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成人二區主任。曾赴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及澳大利亞悉尼皇家北岸醫院心外科進修并從事臨床醫療工作。擅長心臟移植、心肺聯合移植、心室輔助循環、冠心病、瓣膜病、成人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腫瘤、大血管病的外科治療。
欄目介紹:“羊城好醫生”系列公益評選活動自2015年啟動,已成功舉辦8屆,評選出眾多愛崗敬業、醫德高尚的好醫生。為了提高群眾和社會對好醫生的關注和了解,展現好醫生的風采,家庭醫生在線走近好醫生,了解好醫生背后的故事。本期介紹的好醫生是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黃勁松。
幾個星期前,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收治了一名“特殊”的病人。
孩子叫小康(化名),十二歲,正值花樣年華,卻是一名心衰的患者,病情十分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畸形,只有一個心室,正常人是兩個心室,但他又比正常人多了一根上腔靜脈;并且是“鏡面右位心”,也就是他所有的內臟跟正常人的是相反的。十年前,當地醫生為小康做了單心室矯治手術,姑息治療維持生命。但隨著年齡增長,如今小康已經嚴重心衰,心臟移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從醫三十多年,見過大風大浪,此前也處理過不少超高難度、超復雜的心臟移植的手術,但這個病例,心臟移植團隊學科帶頭人黃勁松坦言也是第一次見,“在心外科,每天都有很多以前沒見過的事情發生,我們現在還經常遇到從來沒有做過的手術。”
小康是個命運多舛的孩子,卻又能絕處逢生。出生時,他遭親生父母遺棄,被養父母收養后,四處求醫,2歲做了心臟手術,多活了十年;眼看著心臟衰竭,生命快走到盡頭時,終于等來了心臟供體。
心外科的每一天都充滿挑戰
黃勁松所帶領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手術數量連續4年位居全國前3,躋身成為全球前10的心臟移植中心。得益于每年五六十臺心臟移植手術練就的“好手藝”,醫院多學科專業團隊為手術保駕護航及先進醫療器械的配合,即便面對這樣棘手的新手術,黃勁松都很淡定。
手術前,黃勁松團隊為小康做了全面的評估,并利用省醫前院長、著名心外科專家莊健教授創辦的“心血管醫學3D打印聯合實驗室”,通過三維重建技術構建模型,了解小康心臟的形態,并制定手術方案。“雖然這個手術此前沒做過,但通過3D打印技術,手術前我們就能把手術的每一個步驟規劃出來了,一步步把手術做下去了。手術很成功,術后小康各項功能恢復得很快,受損的肝腎功能都逐漸恢復正常,新的心臟也正在磨合。”
黃勁松表示,在心外科的每一天都充滿著挑戰,經驗是一步一腳印積累而來,每場成功的手術,都需要醫生數千次的規范訓練,同時也是建立在省醫優秀的心外科手術治療水平之上,每年救治了大量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才令這些先前從未見過的手術有了實現的可能。
拿穩心外科的手術刀 他用了好多年
回顧從讀醫到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心臟外科醫生,這一路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
黃勁松中學就讀于廣州的執信中學,馬路對面就是中山大學醫學院,“那時我很喜歡趴在圍墻上看醫學院的學生上課,每個教研組的實驗課、解剖課我都愛看,也看到很多大學生在操場上運動,最吸引我的是棒球,當時在廣州,棒球還是挺少見的一個運動項目,于是就萌生了要上這個學校的念頭。”
從1985年進入中山醫科大學,到2013年成為一名心臟移植外科醫生,到現在成為廣東省人民心臟移植團隊的學科帶頭人,從醫生成長為專家,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每一步黃勁松都得走得踏實、堅定。
> 2020年黃勁松重返執信校園
“學醫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心外科,最開始都是從體外循環這樣的生命支持技術開始,再慢慢去觸碰那個生與死的開關,心外科醫生學習長成曲線很長,成為專家,其實就是專注于某一兩種病,并深入地去研究。”拿穩這把沉重的手術刀,黃勁松花了很多年。為了學習更多高水平的技術,黃勁松也曾前往北京阜外醫院中科院心研所進修了一年,之后還到澳洲皇家北岸醫院工作。他說,“在澳洲,冠心病群體的基數比較大,皇家北岸醫院每年有2000多例的體外循環手術,其中85%都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在那邊手術室呆一天學的東西可能比在國內一個月還要多。”
> 黃勁松(左)在澳洲皇家北岸醫院工作
帶領卓越的團隊 承擔更多責任與擔當
黃勁松手術日基本是兩臺手術,就在這樣看似日常的工作中,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很多個“首例”。
全國第一例ABO血型不相同且不相容的跨血型心臟移植:血型不相容屬于挑戰移植紅線的手術,但是嬰幼兒的心臟非常稀缺,團隊利用嬰幼兒體內免疫機制尚不完全的特點避開了這種禁制,成功為一名9個月患兒移植了血型不相容的心臟(B型心臟給O型受者),獲得成功。中國心臟移植歷史上還是首例,也刷新了廣東省最小年齡和公斤體重的心臟移植記錄。
全國最大供受體體重差心臟移植:在找不到體重相近的嬰幼兒心臟的情況下,團隊大膽的使用了成人心臟移入嬰幼兒體內的嘗試,創造了目前為止的全國最大供受體體重差,相差7.5倍(60kg供體捐獻給8kg受體),創造了目前全國最大供受體體重差心臟移植的紀錄。
華南地區首例國產超輕人工心臟移植手術:一個拇指大小,重僅90克的人工心臟,植入一位擴張型心肌病伴重度二尖瓣返流的心衰終末期患者體內。這是這款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開展臨床試驗以來第2位正式入組的患者,更是華南區首例。
> 黃勁松與心臟移植團隊成員手術工作照
2020年,廣東省人民醫院成功獲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布的“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與北京阜外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僅有的4家“心臟移植培訓醫師基地”,也是目前華南地區唯一的“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為華南地區三甲醫院需要獲得心臟移植資質的外科醫師做規范化培訓,推動心臟移植事業的發展。
此外,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幫助提高落后國家的醫療水平,黃勁松和心外科團隊還多次到西非援助,為當地居民帶去優質的醫療技術和服務,也邀請西非醫生到省醫進修、參與各種大型學術研討會。在黃勁松看來,醫生這份職業還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如果能夠將自己的醫學積累傳遞給更多落后國家和地區的醫生,讓這些醫生醫治更多的人,同樣是一樣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黃勁松(中)在西非進行醫學援助
> 黃勁松和團隊與西非醫學專家研討中
手術室以外 是一名體育健將
中山大學醫學院是黃勁松學醫的起點,也是他打棒球的開始。黃勁松是廣州地區著名的業余棒球手,甚至為國家女子壘球集訓隊當過陪練。打了30多年球,被拱上業余球賽“形象代言人”的他,上廣州競賽頻道解說聯賽,為推廣中小學生棒壘球出力;與外國專家閑暇切磋球藝,化身“友誼使者”。
> 黃勁松(后排左四)在大學讀書時與棒球隊的合影
棒球這一業余愛好也為黃勁松和國外同行交流變得輕松。美國、日本有不少同行也熱愛打棒球,同行間交流完學術問題,在業余打打球,更能增進感情。“曾經有個日本的心外科專家過來學習,我們在體育中心一起打完棒球后,我說第二天還有移植手術,得早點回去休息,他一聽可高興壞了,馬上說我來幫你做手術,當時他剛拿到國內臨時手術執照,可以上臺當我的一助。”黃勁松回憶道。
后來,這位日本專家說,“這可能是我這輩子唯一一臺心臟移植的手術。”
> 黃勁松參加棒球比賽
何為一名好醫生?
這個問題,在黃勁松眼里有著不一樣的答案。
他認為,身體素質和扎實過硬的專業能力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心臟移植的大夫還要對整個行業的醫療資源有充分了解,充當好患者與外界的橋梁。“專家也不可能樣樣精通,基本都是專注某一兩種病,懂得和善于調配身邊的醫療資源,知道哪些手術適合由哪些醫生來做,讓這些病人得到最合適的治療,是當一名好醫生最基本的素質。”
> 黃勁松(右一)和團隊手術中
> 黃勁松(右)手術工作照
另外,要做好科研。“科研和臨床是相輔相成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臨床很多診治理念及治療手段的革新,例如:人工心臟這項技術進步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嘗試,目前,器官捐獻遠遠滿足不了心臟移植的需求,人工心臟的出現讓一部分心衰患者有了多一個選擇和活下去的機會。”
還有,是做好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這也是作為高水平醫院的擔當,省醫心外科是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我們每年在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心外科醫生出一份力。在心臟移植方面,目前心臟移植醫生的缺口很大,而且該類手術需要醫院多學科配合,從病人選擇、術前維護到圍術期管理技術要求高。要成為一名符合資質的心臟移植醫師,也必須經過系統學習和嚴格考核。作為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我們按照國家心臟移植中心質控標準開展心臟移植相關培訓,讓準備從事該領域的醫師能夠規范化手術,整體提升心臟移植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