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抑郁癥?教你4大方法走出抑郁
抑郁癥是怎么回事呢?當一個人被診斷為抑郁,或者在痛苦的煎熬中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時,身邊的人卻對此一無所知。直到悲劇發生之后,人們措手不及,才紛紛燃起疑問,那么如何發現身邊的人可能處在抑郁的狀態,并即時有效地提供援助呢?
如何識別抑郁癥?
一些明顯的現象如果我們多加留心的話,可能對身邊抑郁的朋友有很大的幫助。
1、突發的重要生活事件。突發的生活事件往往會給人巨大的無助感,讓人的情感狀態受到極大的波動,也容易導致抑郁的發生。例如,親人的離世,失戀,失業,致殘,檢查出絕癥等事件一旦發生,那么周圍的人就需要寄予受傷害的人更多的關注,即時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幫助他們走出陰影。
2、失去興趣和意義感。失去生活的樂趣是抑郁癥非常明顯的一個癥狀,當身邊的人對于以前非常熱衷的活動變得冷淡時,我們就要多加留心了。最明顯的一些表述,例如"最近什么都不想做","感覺生活好無聊,沒有意義","對XX事情再也提不起興趣了",可能都是抑郁患者發出的求救信號,需要我們的發現與幫助。
3、情緒表現的異常。有些受抑郁困擾的人有時為了避免讓別人發現,反而會刻意的隱瞞和壓抑抑郁情感的表達,所以這也讓身邊的抑郁變得非常難以覺察。不過這種刻意的壓抑畢竟也和自然的情感表達有著一定的區別,相信身邊的人如果留心觀察,也能夠及時的察覺。
4、明顯的行為異常。例如小孩子學習成績突然的下降,社會退縮(不愿意上學或者與朋友交往),成年人突然對性行為喪失了興趣,失眠,沒有食欲,常常抱怨,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表現下降,記憶力減退等都有可能預示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如果身邊的朋友突然表現出了這些問題,一定要留心觀察。
5、自殺的想法或行為。自殺是抑郁癥患者解決自身心境問題的最后一個途徑,如果有人坦露了自殺的想法,或者表現出一些非常明顯的對親人的補償性行為,著手安排后事,那么周圍的人發現之后,一定要即時的介入干預。大多數抑郁患者經過有效地治療是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的,所以我們干預最直接目的就是要避免自殺行為的發生。
抑郁是一段艱難的心靈旅程,對于患者和身邊的親人朋友來講都是非常痛苦的,也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那么如何走出抑郁呢?
抑郁并非不可治愈的,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知名歌手楊坤等人都曾在媒體上曝光自己與抑郁癥艱苦抗衡并最終取得勝利的心路歷程。在藥物治療,積極的情感支持等幫助下,抑郁患者會逐漸恢復活力,但是這并非是革命的終點。
對于80%的重度抑郁患者來講,他們的第一次抑郁發作并不是最后一次發作,研究表明,抑郁癥在患者整個人生中的發作數量的中位數是四次,這也意味著有一半的人發作次數在四次或以上。所以對于治療取得了成效的人,我們也不能輕易的放松警惕。
1、抓緊好時光,培養興趣,熱愛生活。當病情得到了控制之后,我們會發現生活不像之前想象的一樣糟了,也愿意去做一些事情,這個時候一定要鼓勵自己,不要耽誤好時光,積極的投入生活中,時刻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才是對抗抑郁的良藥。
2、維持藥物治療。抗抑郁藥物主要是一些調節性的激素和神經遞質,很多患者在病征得到了控制后,就會很快的停止使用藥物,其實這時身體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還不能維持自身的平衡,一旦失去了外源性的藥物支持,抑郁會很快的復發。所以抑郁患者選擇停藥之前,一定要咨詢醫師的意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完療程。
3、對可能再次到來的抑郁做好充分準備。經歷過一次之后,我們可能對于抑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如果再次到來,一定不要認為它是驅之不散的,要正確的認識,積極吸取曾經的治愈經驗,保持希望,完成治療。
4、建立自己的人生意義。抑郁引起的自殺是大學生群體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這一群體的抑郁和其他抑郁癥患相比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而且也容易引起較大的社會關注。在十八歲到二十多歲的年齡,正是我們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期,我們之前的教育模式只關注于學習成績,對于人生意義的教育缺乏正確的引導。因此,面對生活的變動,尤其是社會角色由孩子向大人的轉變,很多人感到迷茫和無助。如果又經歷了戀愛、工作、學習等方面的挫折,很容易出現抑郁的狀況。對于大學生來說,抑郁未必是一件壞事,它可以幫助你思考更多自己的問題,快速的建立自我同一性,達到"我就是我"的狀態。因此,建立人生的意義,是大學生從抑郁中學到的寶貴的值得珍惜的一課。
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彭碧霞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