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的起源是什么 容易產生焦慮的情形介紹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說當代就是一個“焦慮的年代”。焦慮的表現是:總是擔心、恐慌。 擔心、恐慌是一種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應便是焦慮和憂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續為固著狀態——明知沒必要如此不安,但已無法自我解脫和控制,就進人心理障礙階段了。
人與動物的不同點之一是對事物的預測性、預見性。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對將來必要的擔心和考慮是應該的,但焦慮癥者的焦慮不是來自環境的真正存在的實際危險、而是杞人憂天似的虛無空想,即心理學所說的“心理炒股”’。
且愈“炒”愈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擔心事業會失敗,擔心隨時可光臨于自己頭上的下崗,擔心失戀,擔心交通事故,擔心自己會生癌癥或別的什么重病,擔心無購房能力將來會漲價更買不起……這種焦慮的特征是,常常覺得生活周圍危機四伏,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或者自認不受人歡迎,或猜想有人會加害。當他陷于焦慮沉思時,便會出現心悸、不安、胃絞痛、慌亂而手足無措,無所適從。焦慮癥還可派生出罪惡感和無用感,不是做錯事,做壞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為自己杜撰和假想許多“罪行”,又覺得自己無用,對人對事常抱疑慮態度,判定別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憤怒,并遷怒于人,即心理學所稱的“敵意”。無用感是罪惡感的變種,罪惡感將厭惡外化;無用感則將厭惡內化(指向自己的內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羞怯、內疚、自責,認為自己的軀體。外觀、長相無可取之處,不可能讓人喜歡,即使工作有成績也認為是碰上好運。無用感主要是源于社會變化和競爭過分劇烈所帶來的內心恐懼。有競爭就會有失敗;有變化就會有落伍,這些可怕的結果長期停留便會造成心靈疾患,并誘發心臟病、癌癥。
焦慮:感覺自己無法掌控當下的情境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無法掌控當下的情境時,便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對于這句話,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感覺自己無法掌控當下的情境”,這其實意味著,內心有某種渴望和欲求,想去控制當下的情境,想讓當下的情境,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當下的需要來運行!所以,缺乏安全感,掌控力的焦慮,從最廣泛的意義看,可以說是與 “生命內在的需要和需求”能否被滿足有關!
那么,它們最初是從何而來的呢?
1、一個幼小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發生各種各樣的互動,他們會逐漸地意識到某些部分是他無法控制的,那些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物體,比如乳房,奶瓶和媽媽似乎有自己的意志,他們出現和離開的時間,并非總是符合嬰兒的期待。嬰兒將逐漸體認到這些不能控制的部分,和自己不是一體的,而是跟自己分開的!在他們的心靈世界會建立起基本的界限:界限之內所有事物都是他自己,而界限之外是他人,是外在的東西。由于外界的物體能夠提供舒適,愉悅和安全感,兒童的心靈會渴望這些物體,執著于它們,但它們是有自己的意志的,在兒童的掌控力之外,所以也是危險的!這樣,兒童有自己內在的需求需要,而外在物體有自己的意志,兩者之間將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沖突,“生存和掌控力的焦慮”便逐漸地留在了生命中。(請注意,心靈的特點之一“離苦得樂”這種模式在這里已經開始了體現)
2、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感覺他們空間(周圍)內的物體變得越來越難以駕馭了,而外在的物體也越多,兒童越來越陷入一種無奈,無力的困境之中,只能選擇從中退縮,放棄對外界這些無法掌控的物體或者事物的控制,但是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對于這些無法掌控的范圍,他們對此的感知將是空虛的,空洞的,深淵,與自己是分裂開來的,似乎就是一個可怕的,自己無法看清楚,也無法控制,充滿了危險的黑洞,而且會讓兒童內心害怕去面對它們!
3、在兒童選擇放棄和深感恐懼的這個虛空中,這個黑洞中,有各種物體不受兒童的控制而移動著,因此兒童會害怕黑洞和其中的一切!有著父母形象的人物似乎控制了這個虛空里的全部活動,兒童非常看重他們,并且相信他們的力量強大。生命對安全感的需求,讓兒童對于能夠帶給他們安全感的人物,不僅內心非常看重他們,同時也愿意相信他們的力量是強大的,這樣都將增進兒童的安全感,化解他們的恐懼不安!他們對兒童的態度越友好,越是能夠在兒童感覺無力,無奈,恐懼時出現,幫助他們,就越是可靠的盟友,兒童也就越覺得輕松。自己內在有強烈的掌控力的焦慮,便把希望寄托在外界這種心態,在戀愛過程中,亦會在一些朋友身上體現:一些“生存和掌控力的焦慮”這個命題完成得不好的個體,會欣賞,會選擇一個比自己強大的對象作為朋友,尤其是女孩子,而且還會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化對方,心里自覺不自覺地把對方想象得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力量,不過后來卻可能因為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而深感失望,失落!
4、那些無法控制的物體讓人害怕,并且被看成是野蠻的。比如,作為寵物的動物如果能夠被控制,它們將增進兒童的安全感!而類似玩具熊這樣既象征野蠻,又能夠完全控制的物體,是最令人感到舒服的盟友。“我能夠控制這種物體,我是有能力的”這種感覺,將減輕孩子內心的某些不安!所以一些過渡性的物體能夠幫助兒童應付虛空中的恐懼。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一些合適的玩具,將幫助他們建立起更多的信心,掌控力的信心!不過,通過這種方式來化解內心的恐懼,仍然是需要家長的配合,提供這些物體,所以還是愛的原則起作用!
5、 “取悅他人”這種人際互動模式產生的內在原因:當兒童覺得不安全或不確定的時候(本體焦慮),他們會有被拋棄的恐懼。家長(父母或照顧者)似乎是站在兒童和強大的威嚇力(可能會死掉)之間,孩子會盡力取悅父母,為的是保障自己持續得到支持與保護。這將使得一個人養成一種盡力符合他人期待的生命模式,并且開始發展外在依賴的態度與行為。個體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內在轉向外在的權威,如果孩子能夠取悅家長,就不會被父母拋棄,因此得以存活。為了避免被拋棄而無法生存,個人需要被別人接受。“對自身存在和生命的認定”“生存和掌控力的焦慮”,這樣兩個心靈和人生的命題,一個人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越大時,“取悅他人”這種模式會比較明顯。但是如果在成長中得到了心靈健康所需要的“愛”的個體,那么因為他們能夠很好地認定自己,內心有足夠的掌控力,心靈不受制于什么“需求和需要”,他們便不必刻意地取悅他人,而是可以自由地與人交往!
其他一些容易產生焦慮的情形和原因
1、容易焦慮的人,其父母通常也有人易焦慮,而且無力應對自己內心的相應情感,故沒有能力去幫助孩子面對和化解。反而讓孩子從父母哪里繼承了他們焦慮的個性。
2、遵循一貫堅持的信念帶給個體表面上的安全感,讓其覺得可以控制和預測,卻讓思想沒有了靈活性,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故認知層面的條條框框太多,當和周圍互動卻又不一致時,自然容易與外界產生沖突,而大腦又未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觀點,思維缺乏靈活性和變通。這樣也將會讓一個人感受到比較多的焦慮!
3、理論有時候會成為救命稻草,而讓個體盲目套用,因為心靈無所依托,無出路,不過卻造成思想僵化。某個理論,內在涉及的因素也許會有不少,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而變通。大腦里若只是灌輸了理論,卻不明白這種理論背后存在的基礎,適應的范圍等,則演變成為脫離當下的客觀實際情況的誤用,這在咨詢的時候常見,在應對癥狀時,盲目地為所當為,而讓癥狀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或者根據一知半解的知識,給自己的情況亂帖標簽,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內心的混亂,沒有面對真實內心,接觸真相,而難以化解內在的焦慮。
4、自己的存在無意義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這個“事實”,心靈無法承受(會陷入抑郁),故通過外在表現來證實自己的價值,可越來越難以做到,達不到自己認定的標準,無能為力,而引發焦慮“我沒能力很好地存在于這個世界,我無力應對這個世界”。
5、對“不能存在”的焦慮,即對死亡的恐懼,它們會深深地留在生命中,在人生的某些特定時期,階段,在遇到某些特別的事情時,往往會浮現出來。
6、下面亦是焦慮產生的一些常見原因:
他人不再對你有正面認定――被他人接受,欣賞等情感需求不再被滿足――由此建立的自信失去――導致失去許多曾經帶來積極情感體驗的東西。
對問題的認識出現錯誤――活在過去的信念感受中了
問題解決的方向出錯――外求而非內求
對自身能力認定出錯,以為自己缺乏相應的能力
缺乏問題積極的相應方法,策略
(責任編輯:張嘉琳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