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故人哀思過重?如何進行心理調節
生死是一條鴻溝,對于逝者,生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記,每年清明,上山掃墓是大部分中國人必做的一件事情,以此來寄托我們的哀思和紀念。悲傷是相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形象表達了我們對故人的思念,對生死的無奈。
清明這一天,有人會祭拜自己的父母、愛人甚至是孩子,對著冰冷的墓碑、黑白的照片,訴說著對他們的思念、分享自己的現狀。回憶著曾經溫暖的笑容,傷心襲滿心頭,清明好像不是一個開心的假期。很多人在清明過后,心情變得失落,即使回到了生活,回到了工作,依然被傷心的情緒籠罩著。此時,心情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整,對于一些性格本身就比較消極悲觀的人來說,長期發展下去,容易導致抑郁。對于一些身體較弱的老人來說,不能及時將傷心情緒排遣掉,也容易傷身。那么清明期間,哀思過重,該怎么及時有效的進行心理調節呢?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賈福軍教授曾在家庭醫生在線的采訪中表示 進行心理調節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生活內容調節。
人的情緒是流動的,它會隨著身邊發生事情的改變,注意力的改變而變化著。所以要走出傷心情緒,首先可以離開傷心的環境,以及把注意力從傷心的事情中轉移。一般,人的生活內容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工作(學業)、關系(親情、愛情、友情、同事之情)、愛好。
因此當人因為一件生活中的事情傷心時,可以回到工作中,然后依賴工作上的成就感來慰藉自己的心情。或者通過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別人傾訴;以及通過音樂、讀書、畫畫、爬山、旅游、唱歌等愛好來讓自己的生活重新充滿快樂。
2、認知調節。
心理調節從生活內容方面調節,主要可以短時間內轉移我們的傷心情緒,而從認知上進行調節,才能讓自己真正走出傷心的境地。經歷同樣的事情,人的情緒反應卻可能大不相同,這是因為人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解讀完全不同,所以認知調節既簡單又復雜。
簡單在于,或許一念之間,心境就可柳暗花明;復雜在于,觀念轉變、“開悟”的過程常常難以琢磨。不過這也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一個開放的態度會有助于轉變觀念。看書、上網、與人交流和了解他人想法等方式都可以讓人轉變思想和觀點,遠勝過一個人獨自苦思冥想。
(責任編輯:鐘吉怡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