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藥:抗抑郁藥沒那么可怕
王校長退休后2年突發腦梗塞住院,度過危險期后躺在病床上,一想到自己以后可能在輪椅上過完余生,就看見誰都煩躁,每天早上醒來第一句話就是:“怎么還沒地震呀?震了算了。”吃藥輸液都不配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神心理中心楊放如副教授會診后,建議為王校長加用抗焦慮藥。一個多月后,在醫生及家人的精心治療和關懷下,王校長逐漸接受了自己目前的狀態,并隨著手腳逐漸恢復一些感覺后,心情也漸漸開朗很多。
“身體疾病并發心理問題的,在臨床上很多見,但醫生和家人往往忽視了這一現象。”楊放如介紹,這種現象在每個專科都有,例如心腦血管病,尤其是中風后,并發心理問題的患者達到30%—50%。其次是惡性腫瘤以及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等。另外,外科病人在手術前也經常出現徹夜失眠、血壓突然升高等情況,不得不取消手術。
如果控制不好慢性病患者焦慮和消極的情緒,可能對疾病康復和后期生活質量產生極大的影響。楊放如提醒,焦慮和抑郁癥狀明顯的慢性病病人,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根據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適當配合抗抑郁或抗焦慮類藥物,協同治療能明顯提高療效或減少降壓藥的種類和劑量。
如果發現患者出現下列表現,要警惕他們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并盡快找精神心理科醫生會診,及時治療、用藥能更好地管理疾病。如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疲乏感;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認為前途暗淡悲觀;自傷;睡眠障礙以及食欲下降;性欲明顯減退等。輕度抑郁和焦慮通過心理疏導可緩解,一旦發展到中、重度,則需加用藥物。判斷中度抑郁和焦慮有個基本原則,即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且持續至少兩周,在此期間至少有上述癥狀中的四項。
然而,在臨床上,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常因“擔心別人知道”、“害怕藥物副作用”而拒絕服藥的不在少數。實際上,多數情況下,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不需要終身服用。一般用藥1—3個月后,專科醫生就會根據病情好轉程度來考慮減量,逐漸停藥。在治療期間,足夠的藥量及充分的維持時間是減少復發的關鍵。
需要強調的是,患者在服藥期間,千萬不可擅自減量或停藥。抗抑郁藥像一根彈簧,壓住它時突然松手,彈簧會彈得很高。但如果你慢慢地松手,它能恢復到正常的長度,不會彈起來。
(責任編輯:余莎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