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有風險 跟風需謹慎
在《動物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壯觀的景象:正在喝水的一只羚羊警覺地抬起頭,豎起耳朵,好像發現了什么。然后,它開始掉轉頭奔跑。它身邊的其他羚羊也隨之奔跑起來,附近的羚羊也動了起來,最后是整群羚羊都朝與危險相反的方向奔跑。而那一兩只反應慢的、弱小的、沒有跟上整個隊伍的羚羊,在獅子的口中掙扎著,最后失去了生存的機會。
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一些人擔心會出現商品短缺現象,就趕到商店里搶購米、油、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儲備起來。很多人看到拎著大包小包從商店里出來的人,立刻也沖進去花光所有的錢,大包小包地搶購。然后有更多的人效仿,北京城里很多商店很快就出現了商品短缺現象。
羚羊所做的事情,和大多數人在相似的情景中所做的一樣,就是從眾。從眾(conformity)指的是個體的觀念或者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者壓力,而向與多數個體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當然,沒有人在非典時期失去生存機會,因為物資并沒有真正短缺。但是,個體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多數都有意無意地選擇了從眾。因為,多數個體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更有利于生存的方式。這是保障個體能夠存活下來的重要而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最經濟、快速的手段。
從眾,是個體—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千百萬年來,面對生存威脅時所發展出來最重要的保障生命策略。陳凱歌在《少年凱歌》中分析文革普遍發生的暴力行為時寫道:“那么,驅動他們去殘暴的究竟是什么?是恐懼!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不能絕對地離開集體......害怕被逐出人群是人類原始的恐懼?!边@里提到的恐懼,就是對失去生存機會的恐懼。因為在原始社會里,離開群體,就意味著無法存活。在那個人人自危、連國家主席都無法保障自己生命安全的日子里,人們用從眾—和多數人在一起——的策略來降低風險、提高自己存活的概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現代社會中,生存的保障已經很牢固了,人們更多面臨的危機是有關發展的危機。這種情況從眾就不僅不會幫助個體規避風險,反而會給個體帶來更大的風險。
2005年下半年,“土掉渣”牌掉渣餅,打著“中國式比薩”的招牌,以星火燎原之勢紅遍大江南北。許多人看好這個市場,認為這么多人都看好,一定不會錯,于是紛紛掏錢加盟跟進,“掉渣餅”店遍地開花。不到一年時間,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衰退了。那些從眾跟進的人空歡喜一場,誤了功夫,搭上銀子。
其實,從眾從來都是有風險的,只是人們對此沒有警覺。當人們對外界環境沒有充分把握時,總是傾向于以多數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參照。這個出發點沒有錯,關鍵是大家都選擇從眾后,客觀環境就會因為人們從眾而發生超出預料的巨大變化。
比如,飯店老板們發現水煮魚近期最受老百姓推崇,就紛紛轉向主打水煮魚。原來的市場是有缺口,很快市場就變得飽和了。再比如,改革開放以后,大家都覺得彈鋼琴的人才很少也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一些人就開始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果然,那些人的孩子因為有“特長”而比別人的機會更多。于是更多的人在鋼琴教育中投資,結果是除了考級市場繁榮了以外,鋼琴人才由于過剩而失去了原來預期的競爭力,投資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所以,當大多數人都開始從眾時,就是風險最高的時候。有限的資源因為從眾而變得短缺,良好的環境因為從眾而惡化,安全的環境因為從眾而轉為危險,暢銷產品因為從眾而積壓,原本可靠的獲利因為從眾而失去可能。這就是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
從眾是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在尋求發展時,總是無意識地從眾,按照大眾的潮流而動,失去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懂得規避從眾的風險,那么,就很可能失去發展的機會,甚至,也可以危及自身的生存。那些炒樓、炒股票最后炒得傾家蕩產以至于跳樓的人,就是從眾的犧牲品。
(責任編輯:余莎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