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檢測頸動脈粥樣斑塊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解放軍251醫院2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104例為缺血性腦卒中組,同期健康體檢組126例作為對照組。所有病例均行頭頸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分布規律,探討頸動脈粥樣斑塊與缺血性腦卒中、顱內動脈瘤的關系。
根據影像表現及臨床表現將缺血性腦卒中分成非腔隙性腦梗塞(64例)和腔隙性腦梗塞(40例),進一步探討易損斑塊與非腔隙性腦梗塞的相關性。 根據CT橫斷面原始圖像及2D、3D后處理圖像,詳細分析并記錄頸動脈粥樣斑塊的部位、數目、類型、狹窄程度以及顱內動脈瘤。結果顯示:共檢出頸動脈粥樣斑塊451處,其中頸總動脈起始部斑塊13處(2.9%),頸總動脈62處(13.8%),頸總動脈分叉部246處(54.5%),頸內動脈32處(7.1%),頸內動脈顱內部98處(21.7%)。
缺血性腦卒中組頸總動脈斑塊比例為17.2%(51/297) ,明顯高于對照組7.1%(11/1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頸內動脈斑塊比例為9.1%(27/297),明顯高于對照組3.2%(5/1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2)。梗塞側頸動脈的中度狹窄率、重度狹窄或閉塞率分別為19.3%(26/135)、25.9%(35/135),明顯高于正常側頸動脈5.9%(9/152)、4.6%(7/15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P0.001)。
非腔隙性梗塞側頸動脈的重度狹窄或閉塞率為38.0%(27/71),明顯高于腔隙性梗塞側頸動脈12.5%(8/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梗塞側頸動脈的易損斑塊率為67.4% (91/135),明顯高于正常側頸動脈30.3%(46/15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非腔隙性梗塞側頸動脈的易損斑塊率為83.1%(59/71),明顯高于腔隙性梗塞側頸動脈50.0%(32/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頸動脈狹窄程度(OR,1.740;95%CI,1.002-3.021)和易損斑塊(OR,2.865; 95%CI, 1.047-7.813)與非腔隙性腦梗塞有很好的相關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組顱內動脈瘤發生率為9.2%(15/163),高于無頸動脈粥樣硬化組1.5%(1/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37)。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斑塊最常見的部位為頸動脈分叉處,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斑塊比例增加。頸動脈狹窄、易損斑塊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而易損斑塊可作為非腔隙性腦梗塞的獨立危險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對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增加了腦卒中患者的危險性。64排CT能清晰顯示頸動脈狹窄及粥樣斑塊的形態和成分,可作為臨床首選的檢查方法。
(責任編輯:陳立榮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心肌缺血能否用通脈顆粒治療?
2024-10-24高血壓患者能否服用甲茸壯骨通痹膠囊
2024-10-24硝酸異山梨酯片能治療哪些病?
2024-10-24心絞痛能否使用復方丹參片?
2024-10-2420 歲腰硬胸痹伴頭暈目眩等癥狀是何
2024-10-24腦動脈粥樣硬化是怎樣形成的
2024-10-24血壓高有遺傳史,服藥后正常,能長期用
2024-10-24患硬化可以吃些什么食物?
2024-10-24
熱門文章
TIMI分級標準:評估心梗患者血管灌注的關鍵指標
2024-10-17鍛煉血管的簡單方法有這些
2024-10-16喝紅酒能軟化血管嗎?解讀紅酒與血管健康的關系
2024-10-16血脂檢查,低密度脂蛋白多少算超標
2024-10-16膽固醇高吃什么好?這些食物幫你科學降脂
2024-10-15降壓藥的價格和藥效有很大關系嗎?
2024-10-15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
2024-10-14哪些疾病會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和心率失常的區別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