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分四類 檢查診斷有四依據
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分型臨床上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輕型:患者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驚厥,體溫在38~39℃左右,頭痛及嘔吐不嚴重,可有輕度腦膜刺激癥狀。多數在1周左右恢復,一般無后遺癥。輕型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不明顯者臨床上常易漏診。
(2)普通型:體溫常在39~40℃之間,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昏迷、頭痛、嘔吐,腦膜刺激癥狀明顯,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數次短暫驚厥,伴輕度腦水腫癥狀,病程約7~14天,無或有輕度恢復期神經精神癥狀,無后遺癥。
(3)重型:體溫持續在40℃或更高,神志呈淺昏迷或昏迷,煩躁不安,常有反復或持續驚厥,瞳孔縮小,對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癥狀或體征,如肢體癱瘓等。偶有吞咽反射減弱,可出現重度腦水腫癥狀。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時間長者腦組織病變恢復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
(4)極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熱期開始體溫迅速上升,可達40.5~41℃或更高,伴反復發作難以控制的持續驚厥,于1~2天內進展至深昏迷,常有肢體強直性癱瘓,臨床上有重度腦水腫的各種表現,進一步發展呈循環衰竭、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嚴重后遺癥。
腦部病變定位
(1)腦干上位:病變累及大腦及間腦,未侵犯腦干,臨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壓眼眶時出現假自主運動,或去皮質強直,如顳葉損害可致聽覺障礙;若枕葉損害可有視力障礙,視物變形等。眼球運動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頸皮膚刺激試驗時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終正常。若丘腦下部病變,該部位是自主神經的較高級中樞,又是體溫調節中樞,可出現出汗、面紅、心悸及心律不齊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還可出現超高熱等體溫調節障礙。
(2)上腦干部位:病變在中腦水平,同時有第3對至第8對腦神經中的部分神經受影響,患者處于深昏迷,肌張力增高,眼球活動遲鈍,瞳孔略大。對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異常。呈中樞性換氣過度,引起呼吸性堿中毒,頸皮膚刺激試驗可見瞳孔有反應性擴大現象,但反應遲鈍。若中樞雙側受損,致錐體束下行通路受損,可引起四肢癱瘓,稱去大腦強直,若單側中腦受損,則呈對側偏癱。
(3)下腦干部位:病變相當于腦橋與延腦水平,伴Ⅸ~Ⅻ腦神經受影響,有深昏迷,壓眼眶無反應,角膜反射及瞳孔反應消失,頸皮膚刺激試驗無反應,瞳孔不擴大,吞咽困難,喉部分泌物積聚,迅速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
【診斷】
診斷依據:
1、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在7~9三個月內,患者多為兒童及青少年;
2、發病急驟,突然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且在2~3天后逐漸加重,重癥患者可迅速出現昏迷、抽搐、吞咽困難及呼吸衰竭等表現;
3、早期常無明顯體征,2~3天后常見腦膜刺激征、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消失、巴賓斯基征陽性、四肢肌張力增高等即應考慮本病。
4、確診依賴血清學診斷,特異性IgM在病后第4天即可出現陽性,病后2~3周達到高峰。國內孫靜2000年研究證實,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有助于臨床乙腦患者快速診斷,敏感性較高,特異性可靠,與RHPT方法的聯合應用將大大提高目前乙腦患者的診斷率。
常規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有輔助診斷意義,可用于臨床回顧性診斷。
(責任編輯:尹浩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心肌缺血能否用通脈顆粒治療?
2024-10-24高血壓患者能否服用甲茸壯骨通痹膠囊
2024-10-24硝酸異山梨酯片能治療哪些病?
2024-10-24心絞痛能否使用復方丹參片?
2024-10-2420 歲腰硬胸痹伴頭暈目眩等癥狀是何
2024-10-24腦動脈粥樣硬化是怎樣形成的
2024-10-24血壓高有遺傳史,服藥后正常,能長期用
2024-10-24患硬化可以吃些什么食物?
2024-10-24
熱門文章
TIMI分級標準:評估心梗患者血管灌注的關鍵指標
2024-10-17鍛煉血管的簡單方法有這些
2024-10-16喝紅酒能軟化血管嗎?解讀紅酒與血管健康的關系
2024-10-16血脂檢查,低密度脂蛋白多少算超標
2024-10-16膽固醇高吃什么好?這些食物幫你科學降脂
2024-10-15降壓藥的價格和藥效有很大關系嗎?
2024-10-15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
2024-10-14哪些疾病會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和心率失常的區別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