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治療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一種因肺、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病變引起肺動脈高壓,繼而導致右心功能不全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長此以往均可轉變成肺心病,出現呼吸和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肺心病的患者可見胸悶,氣急喘促,動輒加劇,心悸,肢體浮腫等癥狀。
中醫認為肺心病的病因起先以肺氣虛為主,后出現氣陰兩虛,再逐漸發展為陽虛。由于反復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促使病情進行性加重,繼則影響脾、腎,后期及心。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產物,常虛實兼夾,互為影響。
中醫強調治病求本,當遵循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的原則。根據患者體質、癥狀表現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扶正固本與祛邪兼顧。具體來說,可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辨證論治。
急性發作時咳、痰、喘癥狀加重見咳嗽多痰、痰白而稀為主的寒痰壅盛者,擬化痰理氣為主,予二陳湯、三子養親湯佐以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細辛,或加服中成藥蘇子降氣丸;咯吐粘稠痰色黃,或伴發熱、汗出等痰熱較著者,治以清肺化痰常用方為桑白皮湯加魚腥草、金蕎麥等,或貝羚膠囊、金蕎麥片等成藥;咯痰清稀、尿少肢腫、心悸陽虛水泛者,可用五苓散合真武湯加葶藶子等溫陽化飲,瀉肺利水。
穩定期肺氣虧虛者,常見氣短、自汗、怕風、易感冒,可予玉屏風散、補肺湯加少許健脾化濕藥,或常服利肺片有很好療效;肺腎兩虛、腎不納氣者,見動則氣促、氣短乏力、自汗、盜汗,可用補肺納腎、降氣平喘之人參蛤蚧散加金匱腎氣丸等,亦可用蛤蚧定喘膠囊等。
“久病必瘀”,“瘀”是形成肺心病的主要環節,既是發展過程中必然的病理產物,又是加重疾病的重要原因,故治療始終不忘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粘度和循環壓力,改善缺氧,減輕肺水腫,達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責任編輯:家醫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壓差大且高壓高應選擇哪些藥物治療?
2024-10-22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原發性高血壓
2024-10-22胸悶氣喘的原因有哪些?
2024-10-22房顫患者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4-10-22心跳 180 次/分醫生建議手術,是
2024-10-22主動脈硬化的成因及應對措施是什么
2024-10-22心臟放支架后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4-10-22引香園亞麻籽油能否降三高?
2024-10-22
熱門文章
TIMI分級標準:評估心?;颊哐芄嘧⒌年P鍵指標
2024-10-17鍛煉血管的簡單方法有這些
2024-10-16喝紅酒能軟化血管嗎?解讀紅酒與血管健康的關系
2024-10-16血脂檢查,低密度脂蛋白多少算超標
2024-10-16膽固醇高吃什么好?這些食物幫你科學降脂
2024-10-15降壓藥的價格和藥效有很大關系嗎?
2024-10-15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
2024-10-14哪些疾病會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和心率失常的區別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