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托腮會致面部骨骼變形 已獲醫生證實
長時間托腮習慣確會導致面部骨骼變形
你有用手托腮的習慣嗎?網絡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面部骨骼較為脆弱,長期用手撐臉會致面部骨骼不對稱,并且加深皺紋。托腮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壞習慣,上班偷懶或者小女孩裝可愛都會用到的常用動作。據說托腮時,手掌對臉部的擠壓會拉扯到臉上的皮膚,從而出現皺紋,最嚴重的是乳溝這個動作造成皺紋與皮膚干燥所導致的細紋不同,很難去除。所以經常托腮還是很影響容貌的。
對此不少網友驚訝,由于大家平時上網、聽課時經常會用手撐臉,而且這種習慣很難改掉。另外,撐臉的肘部關節也容易受損傷,后果真的有這么嚴重?經過醫生證實,托腮作為一種習慣性動作的確會導致面部骨骼變形。和通過按摩進行瘦臉的醫學原理是一致的,如果不加注意,面部便會出現“五線譜”。按摩瘦臉就是長期在面部進行輕度摩擦,對面部的骨骼和肌肉組織進行改變,達到緊致的效果。
醫生建議托腮是必須要改掉的壞習慣,除了托腮之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必須要改掉的惡習?
1.趴在桌上午休
睡眠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上班族中午趴在辦公桌上補休午覺的習慣需要另當別論。
趴在桌上午休后通常會出現暫時性的視力模糊,原因就是眼球受到壓迫。如果長時間這樣,會造成眼壓過高,使視力受到損害,久而久之會使眼球脹大、眼軸增長,容易增加青光眼的發病率,對于已經出現輕微近視癥狀者、近視患者或戴隱形眼鏡的人尤其應注意不可長期以手代枕午休。另外,趴著睡覺,長時間壓迫手臂和臉部,會影響正常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使兩臂、臉部發麻甚至感到酸痛,如果不加注意,時間長了會演變成局部性神經麻痹或臉部變形。
如果現實條件不允許你躺下來休息一會兒,可以嘗試通過一些其他方法來達到提升精神的目的。有時候,學會正確的深呼吸就可幫你做到:你可以試著將雙手放在腹部,緩慢地吸氣,想象自己的肚子是一個大氣球,這個大氣球正慢慢地被氣體填滿。隨后慢慢地呼氣,切記一定要保持腹部的放松狀態。進行2~3次的深呼吸,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腹部的起伏上。反復進行3~5次之后,萎靡精神即可獲得緩解。
2.蹺二郎腿
腰痛是久坐的上班族女性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在引起腰痛的諸多原因中,喜歡長時間蹺著二郎腿的壞習慣是重要誘因之一。
當你蹺二郎腿的時候,身體會不自覺朝前傾斜,整個脊椎呈屈曲狀態,椎間盤所要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或者端坐時候的三至五倍,長期保持此姿勢可能會誘發腰部的疾病。美國健康機構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蹺二郎腿的人群中有四成比例會發生腿部靜脈曲張。這是因為蹺著二郎腿久坐時,由于雙腿互相交疊,會妨礙腿部血液循環,久而久之便造成腿部靜脈曲張。此外,由于血液循環不暢,嚴重者還會影響到大腦和心臟功能,一個比較明顯的表現就是人會發現自己無故頭暈。
工作時習慣蹺二郎腿的人一下子可能沒辦法習慣放平雙腿,如果一時改不過來也沒關系,但是請注意,有意識地控制一下時間,兩腿切忌交叉太緊,幾分鐘應變換一種坐姿,或走動一下。不妨在你的智能手機上設置一個提醒,或者在眼前放一張便條,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端坐,有利于舒張脊柱。感覺雙腿疲憊時,站起身來走動一下,哪怕只是一兩分鐘也可很快讓血液恢復循環暢通。
3.脖子夾話筒
很多上班族喜歡在打電話時將脖子側彎,把話筒夾在脖子、肩膀和下巴之間,一邊和電話那頭的人說話,一邊在做別的事。這動作看起來頗為瀟灑,并且時間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然而,如果這種壞習慣不改掉的話,頸椎病很快就會找上門來。
脖子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它上連大腦,下接軀干,中軸為頸椎,內藏豐富的神經傳導組織。在辦公室里,人們常常需要低頭屈頸。如果長時間保持這種姿勢,頸椎必然會產生疲勞,日久便會發生頸后韌帶、肌肉慢性勞損,導致椎骨增生、韌帶肥厚,發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頸椎病,對人體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
(責任編輯:朱曉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