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烤”驗大江南北 夏日首選金銀花食譜
夏季,由于氣候干燥及炎熱的緣故,許多人容易生皮膚癤腫,尤其是小孩,整天上痛下癢,很是痛苦。其實,在這些小病小痛的初期階段,如能及時服用一些中草藥,如金銀花制成的飲料、粥、湯之類,就會小事化了;在未病之前服用,還可起到預防作用。
說起金銀花,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四川某地有一惡霸藥商,無惡不作。有一年,由于某地區瘟疫流行,這個惡霸藥商便趁機抬高藥價,牟取暴利。為此,老百姓叫苦連天。此時,有姐妹金花、銀花兩人來到疫區,搭起兩間茅舍,在茅舍前栽種了很多藥草,并免費為村民施藥治病。惡霸藥商聞訊后懷恨在心,一天,他糾集了一幫地痞無賴,氣勢洶洶地向這個山村奔來??斓酱迩皶r,突然一陣狂風,姐妹兩人霎時不見了,而所栽藥草則飄向四面八方,落地生根。后來,人們依姐妹倆的名字將這種藥草稱為金銀花,亦稱姐妹花。其實,金銀花是以“一蒂兩花,新舊相參,黃白相映”而得名。人們常在庭院里栽種,用來美化環境。金銀花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生長在何處,也不需要什么特殊養護,就會頑強地向上攀緣。其枝條細而柔軟,可以依人們的需要,做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將其植于房前屋后,綠葉蔽日,清香四溢,有很好的避暑作用。置于案頭,芳香典雅,情趣盎然,有誘人的觀賞價值。其花形小巧別致,成雙成對生于葉腋間,初開時花為白色,過一兩天后變成黃色,黃白相間,在綠葉叢中交相輝映,煞是好看。
中醫學認為,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胃經,是清熱解毒、消暑的良藥,可主治外感發熱、咳嗽、腸炎、菌痢、麻疹、腮腺炎、敗血癥、瘡癤腫毒等疾病。如在乙腦、流腦流行之際,用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蘆根、甘草各10克,加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3~5天,有較好的預防作用。治療暑熱腹瀉等,可取金銀花20克,在鐵鍋中焙干研末,以糖水或蜂蜜調服,效果很好。
近年研究發現,水煎金銀花飲服后,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經常飲用金銀花泡的水,還能抑制和殺滅咽喉部的病原菌。用金銀花配菊花制成銀菊飲當茶喝,對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炎熱的夏天,您可以在家里配制一杯清涼可口的金銀花露。制作方法是,取金銀花50克,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時,然后先猛火、后小火,熬煎15分鐘,倒出藥汁,再加水熬煎,取二煎藥汁,還可第三次加水煎取汁。最后將數次藥汁一并盛裝,加蓋后放入冰箱備用。代茶飲服,可飲用三天。若加些冰糖和少許橘皮,味甜清香,可作為夏令常服的保健飲料。
現在,讓我們仔細品味一下用金銀花制成的佳肴。
銀菊飲取金銀花、白菊花各10克,開水沖泡或水煮后,加白糖或食鹽少許飲用。有清熱解暑、止渴之功效,適合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患者服用。
銀花薄荷飲取金銀花30克,薄荷10克,鮮蘆根60克。先將金銀花、蘆根加水500毫升,煎15分鐘,再下薄荷煎3分鐘。濾出其汁加適量白糖溫服。有清熱涼血、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高熱煩渴的患者服用。
銀花山楂茶取金銀花6克,山楂片50克,白糖100克,開水適量。先將金銀花和山楂片放在鍋內,文火炒5~6分鐘,再加適量白糖,武火炒成糖餞,以此糖餞泡水當茶喝。此茶有清熱、散淤、消食的功效,適合外感所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服用。
金銀花粥取金銀花20克,加水煮汁去渣。粳米100克加水煮至半熟時,對入金銀花汁,繼續煮爛成粥。此粥有清熱解毒功效,適合患風熱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菌痢及腸道感染的中老年人服用。
當然,金銀花的妙用遠不止這些。金銀花外形嬌艷,其藤生性頑強,秋末老葉脫落后,還會長出新葉,而且經冬不凋,所以,人們又把金銀花叫做忍冬藤。忍冬藤也有其花所具有的清熱解毒作用。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大揭秘
2024-11-01馬齒莧能治療白發嗎?專業解析與科學建議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